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钱思羽 记者 于露)日前,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叶兆言以《阅读改变生活》为题,走进南京财经大学,与青年学子畅谈文学创作与阅读,活动现场座无虚席。活动由南京财经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南京财经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联合主办。


叶兆言分享了自己耗时四十余年完成的《南京传》。以文学之笔写南京历史,跳脱传统地方志的桎梏,以独特视角重构南京的千年脉络。“南京厚重的历史为文学提供了丰饶的土壤,复杂、真实,有文学张力。”以南京为镜,照见的不仅是王朝更迭的沧桑,更是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尊严。谈到一些文学作品中的“非常规”角色的艺术价值,叶兆言认为是因为普通人的故事难以承载文学张力,作家的挑战在于如何让反常规叙事直击人心,浪漫主义作品是作家对理想主义的信仰。

叶兆言回忆年少阅读经历时感慨:“多少年来,我始终在阅读,我喜欢阅读,有些东西我能写出来,写得要像回事,要感谢的是平时的阅读。”信息时代,谈及手机的碎片化阅读,叶兆言并不抵触,“碎片化阅读很正常,关键不是说手机阅读好或不好,关键是读什么,怎么读。”对于“写作是否需要体验生活”,他直言,对于年轻人来说,“体验生活”好像是一句至理名言。不要随意把生活放大而忽略人。他鼓励青年写作者:“一张纸、一支笔,坐下来写想写的。坚持写作本身就是突破。”

互动环节,有同学提问:“您觉得创作一部成功的小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叶兆言答道:“写作如何能成功,是一个说不清的话题。只要能一直坐着写作,写想写的东西,就已经迈出了很多人都没迈出的脚步。很有可能有时你随意写出了上半句,但你需要花三个小时去思考恰当的下半句,可能最后一无所获,但写作的趣味其实恰恰藏在这三小时中。写不下去是非常真实的,写不好也有可能是常态,才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坚持写下去才是秘诀。”叶兆言用质朴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在青年面前将写作从高阁上拽了下来,面对青年们的犹豫与踟蹰,叶兆言也给出了最简单也是最真挚的答案。

(学校供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