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它们默默诉说着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坚守的英雄们的伟大奉献。1950 年,当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中央派出一支特务连前往赛图拉哨所,而在那里,他们发现了一支令人动容的国军队伍。



赛图拉哨所,这个位于清政府时期最靠近国外边境的站点,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丝绸之路的南北交通线,也是我国西境安全的重要防御阵地。说起这里的过往,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迹不能不提。当年,左宗棠平定新疆的骚乱后,得知南疆的赛拉图被英军搞得混乱不堪,他果断组织敢死队向喀喇昆仑边境的英国殖民军发起进攻。敢死队英勇无畏,冲锋陷阵,很快就击败了英军殖民军。为了防止敌人再次侵扰,威胁边民生活,清军就地取材建造了哨所。

主哨所作为临时驻扎点,周边还设立了分哨所。军民们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边境线巡视工作,由于边境线漫长,一个士兵巡视一圈竟需要三个月之久,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王朝灭亡了,但由于当地交通和通讯的极度不便,赛图拉哨所的士兵们对此一无所知,依然坚守岗位。后来,国军前来换防,让这些坚守许久的清兵得以喘息。然而,即便到了民国时期,哨所的条件依然恶劣。没有通电,夜晚只能靠煤油灯照明;冬季寒冷,士兵们为了取暖,甚至要收集当地牧民牲畜的粪便,有时大家只能抱在一起相互取暖。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很多士兵融入了当地,成为了边关人。他们在孤独中坚守,面对的常常是白茫茫的雪山。尽管如此,他们守护祖国边疆安全的信念从未动摇。1928 年,赛拉图哨所的情况稍有好转,巡逻人数增加到 100 人。从1933 年到 1937 年,人数进一步增长到 200 人左右,巡逻效率也有所提高。



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一个类似的感人故事。例如,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在装备和兵力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依然奋勇抵抗日军的进攻。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坚守阵地,毫不退缩,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和爱国精神。

时间来到 1950 年,当我军到达赛图拉哨所时,看到的是一支形销骨立的国军士兵。当他们看到身着不同制式军装的解放军时,那句“换防的人终于来了啊!”让人不禁潸然泪下。这简单的一句话,饱含着他们多年来的坚守与期盼。

这些驻守在边疆的官兵们,无论是过去的清兵、国军,还是后来的解放军,他们都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满天的风雪、烈日的灼伤、物资的匮乏、孤独的煎熬,都没有动摇他们守卫祖国边疆的坚定信念。



新疆的边防情况在不同的时代有着巨大的变化,但不变的是一代又一代戍边战士的坚守和奉献。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书写着对祖国的忠诚,捍卫着国家的领土安全。

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享受着美好的生活,不能忘记那些曾经在边疆默默付出的战士们。他们的故事应该被铭记,他们的精神应该永远传承下去。让我们向这些伟大的戍边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