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38年6月6日,国军新八师作战参谋熊先煜等人,来到了黄河花园口位置。

他将地图铺在地上,手拿树枝弯着腰在地图上指指画画,开口问道:

“张段长,你是专家,你要表态,定在这里,行,还是不行?”



炸毁花园口地图

张国宏身为黄河水利专员,对这里的情况了如指掌,面对熊先煜的提问,他目光呆滞,迟疑很久后他哭喊道:

“要死多少人……要死多少人呐!”。

熊先煜拔高音调说道:

“我也知道会死人,但选在这里决堤是不是死伤会更少?你给我个明确答复!”

张国宏低着头,默默地点了头表示同意。一旁的士兵见状也绷不住了,“咚”地一声跪倒在地。

瞬间,一行四人都随他跪在地上,他们对着黄河仰天痛哭,“历史罪人”的骂名将背负在他们身上一辈子。



那么,国民政府到底为何要想出这么一个主意?而作为目标的日军,又在这场水灾中损失了多少呢?

要想回答这些问题,还要从国军耻辱的一战兰封会战说起。

1938年,是抗日战争逐渐进入相持阶段的一年。从这一年开始,负责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开始有了还手之力。

3月份,徐州会战打响,中国军队在李宗仁的带领下奋力反击,结果在3月16日,打出了正面战场的第一次胜仗台儿庄大捷

蒋介石大喜之下,急躁的毛病又犯了。他开始调集重兵前往徐州,准备和侵略者决战。



不过,一场胜利并没有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日军的攻势仍然旺盛。

侵略者们看蒋介石增兵,也认为这是战略决战的好机会,于是便调集了三十多万人,从四面八方赶往徐州。

蒋介石一看形势不对,马上命令部队撤退,徐州遂告失守。

就在这段时间之内,发生了一件诡异的突发事件:日军的精锐土肥原师团,为了阻挡可能存在的中国增援部队,突然渡过了黄河,呈现了孤军之势。

蒋介石立刻命令在郑州主持大局的程潜,立刻组织围歼战,将土肥原师团围歼。

蒋介石想要围歼土肥原,绝不是一个幻想。当时,土肥原师团的总兵力两万余人,而程潜手里,却有着整整6个军,共20万人



程潜

程潜对胜利也很有信心,拍着胸脯对蒋介石许诺:“我就是吃,也要把土肥原吃掉!”兰封战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打响的。

战役的开始阶段很顺利,但程潜没想到,自己会被两个蒋介石的嫡系将领“背刺”

在土肥原兵临城下时,驻守兰封的桂永清贪生怕死,居然没打几枪就撤退了;驻守商丘的黄杰,在几天之后也做出了同样的事。



桂永清

两人的擅自撤退,让程潜的包围圈出现了重大缺口,所有的部署全都乱了。无奈之下,程潜只能选择撤退。

而此时的土肥原师团,却抓住了这个机会,闪电般的占领了兰封。只要他继续前进,开封、郑州两座大城市将会被其攻占。



日军占领开封

此时,程潜既为两位嫡系的逃跑而生气,也对河南战局忧心忡忡。

他的脑中,已经有了一个非常黑暗的计划掘开黄河,以水代兵,彻底阻断土肥原师团的进攻之路!

但是,这样做的话,无疑会让那些无辜的百姓遭殃,必须要蒋介石同意。

很快,他就给国民政府发去了电报,说了自己的打算。

蒋介石接到电报时,几乎没有犹豫的就同意了这个计划。他还给程潜打电话,让其“务必要打破一切顾虑,坚决的去干。”

此时的程潜却突然害怕起来,他担心如果计划泄露,自己会成为替罪羊。

于是,他软磨硬泡,坚决让蒋介石签发一个正式的命令,以便追责时自己能有个凭据。

蒋介石也没拒绝,当即就签发了这个命令,明确表示要让黄河水在中牟、郑州之间决口泛滥,阻敌西进。

程潜有了这道命令后,立刻找来了20集团军的司令商震,让其派出一个团来执行这个任务。至于决口的位置,一开始选定在赵口地区。



商震

但是,士兵施工后发现,赵口的河道里泥沙太多,掘开的口子很快就会被填补。士兵强行爆破,结果引起了倾塌事故,堤坝的缺口又被碎石填上了。

这个时候,已经是1938年6月3日了,土肥原的部队已经开始进攻开封。如果再不想办法,开封即将不保。商震心急如焚,马上命令士兵们想办法。

但是,爆破行动接连进行了三次,却始终打不开缺口。

就在蒋、程、商三人急得如热锅蚂蚁之时,一个人却突然来“毛遂自荐”了,此人就是新8师师长蒋在珍



蒋在珍有个部下熊先煜,他在和当地水利专家的考察下发现,花园口最适合决堤,且相对伤亡较小。于是便将这个位置报给了蒋在珍!

商震赶紧问:“有把握吗?”蒋在珍则回答:“如果不成,愿领军法!”于是,蒋在珍负责花园口决堤的事,就这样定了下来。

6月6日晚,蒋在珍召集手下开会,决定在次日早上7点,于花园口龙王庙的西侧手动决堤。也正是这个决定,为后来蒋日双方互相推卸责任埋下伏笔。

为了加快施工进度,他们派出了两个团和一个工兵连的兵力。至于镐头、铁锹、扁担等工具,更是多多益善。



此次花园口决堤,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疏散住在附近的百姓。蒋在珍命令,以花园口为圆心,方圆十里之内的所有住户全部迁走。

至于理由,他早就已经想好,就说是日军即将杀来,不撤不行。而河南的百姓,也确实很配合,一听敌人要来,立刻连夜搬家而走。

当预定区域清空之后,蒋在珍命人在施工区域设置了一道严密的警戒线,绝对禁止外人出入。

这些准备工作完成后,施工正式开始。



800名健壮的工程兵分成5组,每两小时一换班,轮流在花园口大坝上挖土。而在外围,还有一些人专门负责清运土石。

当天晚上,蒋在珍为了赶工,还下令调来了四辆汽车,用车灯给施工现场照明。

至于蒋在珍自己,则是和副师长朱振民、作战参谋熊先煜轮流在工地上值班,监督工程进度。

就在此时,一个非常坏的消息传来了:日军已经攻占了开封,马上要对新郑下手了。商震马上命人告诉蒋在珍,让他们尽快完成决堤任务。



6月8日,日军派轰炸机过来侦查,丢下了数枚炸弹,造成数十人伤亡。当然,日军此时还不知道,正是这个举动,给自己惹了一身骚。

为了不影响进度,蒋在珍立刻又调了两个营的人马过来帮忙,另外还叫来了文工团,命令他们在施工现场唱抗日歌曲,给士兵们鼓劲儿。

6月9日早晨,商震的人再次来到花园口,对蒋在珍等人许诺,如果能够在这一天的中午12点前决口放水,每个参与施工的士兵奖励三千元法币!

在物质奖励的刺激下,蒋在珍手下的工兵们设置好了炸点,埋下了装满炸药的大缸。

随着一声声巨响,花园口大坝的总体结构上出现了一条五十多米的缺口。只待最后一段一米多厚的堤坝被破坏,黄河水就会向下游倾泻。



上午9点,最后的这一小块堤坝也被挖开。黄河水立刻泛滥开来,将缺口瞬间扩大到了四米多。

蒋在珍又命令炮兵,对堤坝缺口进行轰击。在几十枚炮弹的轰击下,缺口很快又扩大了一倍,洪水倾泻而下。

看着涛涛的黄河水,蒋在珍的心情很复杂。他很清楚,堤坝的口子打开后,黄河将变成难以降服的猛兽,让数百万百姓流离失所。



但是,为了阻挡日军,他又不得不这么做。这种矛盾的心理,让他十分困惑。当商震表示,要为蒋在珍请功的时候,他十分悲凉的说了一句话:“是功是过,就让后人去评说吧。”



事实上,花园口大坝决口的危害,远远超过了所有人事先的估计。那七八米的窟窿,很快就越冲越大,成了一道宽约一公里的巨型缺口。

无数的黄河水,从缺口倾泻而下,淹没了河南、安徽、苏北的几十个县城,让数百万人陷入泽国,更有89万人死于洪水。



不管是过水面积还是伤亡,这次决口都大大超过了原先的估计。

而紧接着,黄河开始改道,固有水道逐渐干涸,影响了附近的气候。一年多之后,河南出现了罕见的旱灾,并且最终演变成了持续到1944年的大饥荒。



中国方面因花园口决堤损失惨重,那么日方的损失如何呢?

当时,土肥原师团的先头部队共1500头,和16师团的大约三千头,正在向郑州方向进攻。突如其来的大水,确实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一时间,两拨人马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为了支援他们,日军投放了大量粮食和医疗用品,总数超过六十亿吨



这些物资,算是一种额外的支出,权且可以当做损失。而至于人员方面,日军则是只有一千多人葬身洪水。对比起中国方面,他们损失的比例只有百分之一左右。

不过,这次的“以水为兵”,确实在战略层面上影响了日军。



日军早已计划好,先拿下郑州,再由郑州南下会攻武汉。但由于大水,日本方面本来策划好的进攻路线不得不放弃,只能走长江水路去进攻武汉。

这种改变,花去了他们三个月的时间。这三个月,让中国方面的布防更加严密。

虽然后来,日军仍然攻占了武汉,但是自身的损失却超出了预期。从此后,不管日军愿不愿意,都要暂停一下自己进攻的脚步了。而抗日战争,也就此进入了相持阶段。



而花园口决堤的事情,到此还没有完。这个消息传出后,立刻震惊了世界,引来了众多记者的目光。

这是一次惨无人道的恶性事件,始作俑者自然会受到所有人的口诛笔伐。蒋介石很明白这一点,所以他早就想好了对策,那就是将决口的责任,推给日本一方。

6月8号,日军飞机在花园口附近投掷过炸弹, 这个有利证据被蒋介石完美利用上了。



于是,商震就命令蒋在珍发出电报,指责日本轰炸了花园口大坝,结果造成了决口。

紧接着,汉口的报纸上,也出现了相关报道,说日本人的暴行,让上千万中国人陷入了灾难。

在6月13日,时任军事委员会部长的陈诚,更是公开举行了记者招待会,指责日军“轰炸堤坝,不顾非战斗人员死活”。



陈诚

而日本方面,立刻对这件事予以了否认。

这些侵略者虽然凶残,但是也不愿意背黑锅。他们表示,这件事是国民政府自己搞出来的一场闹剧,和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

他们承认当时的确轰炸过花园口附近,但花园口大坝厚重,几枚炸弹绝不至于将其炸到决口,只有人工操作才能完成。

互相指责是常规操作,但是日本人的专业意见,却需要国民党方面来回答。

为了证明自己的说法,陈诚特批一些记者前往大坝决口处采访。而商震此时,早就找来了一些军事专家,现场回答记者提问。

当记者问道,日军炸弹不足以摧毁大坝时,郑州专署专员罗震回答道:“花园口大坝长年累月受浪头冲击,本身已经比较脆弱了。日军的炸弹,是完全可以炸开堤坝的。”

记者们点头称是,算是相信了这种说法。



与此同时,商震还组织了很多民工和士兵,拿着石块和捆成捆的高粱杆,做着修补堤坝的样子。

很显然,这是给记者们看的。记者们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随机采访了十几个施工者。

而他们的说辞,也和罗震一样,一口咬定是日本人炸毁了堤坝。其实,这些施工者都得了商震的命令,早已编练好了该说什么、做什么。

记者们听了他们的话,更是对日军轰炸花园口的说法深信不疑。

双方的这种互相指责,一直持续到了抗战结束。

1947年,国民政府终于堵住了花园口大坝的缺口,让黄河回归故道。

这一做法,不知道算不算是他在安慰自己的良心。不过,此时的蒋介石,仍然不敢把事实说出来。直到1949年他退去台湾,此事仍是严格保密。



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相慢慢地浮出水面。1967年,原国民党宣传部副部长董显光,在美国出版了《蒋总统传》一书,其中隐晦地提到了蒋介石下令掘开花园口的事。

而随着蒋介石在1975年4月5日去世,一些内部档案也得以解密。

花园口这一恶性事件的真相,也终于大白于天下。只不过,一切早已时过境迁,罪恶的肇事者已经不会受到惩罚了。

如今,很多人在谈论花园口事件时,总是会指责蒋介石的惨无人道。

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就曾经表示,花园口决堤并没有给日军造成太大的影响,反而让本国百姓受灾严重,这是不值得的。

抗战既然是持久战,那么就应该尽量避免大的伤亡,一点点和敌人去磨。蒋介石用几十万人命去换战果,实在是太急功近利了。



徐焰教授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要知道,当时的河南是交通枢纽。一旦日军占领了郑州,不仅可以很快打到武汉城下,就连重庆、陕西都会有影响。

所以,花园口决堤在战略上是有一定作用的。而关键是,事情原本不会发展成这样。

如果桂永清、黄杰两人没有临阵脱逃,那么土肥原师团就不可能长驱直入。花园口事件,也就不会发生了。

说到底,还是蒋介石的任人唯亲惹的祸。他这样的一个人,怎么可能不失败呢?



参考资料:

《龙门阵》 2007年第10期40-48,共9页:我指挥了花园口决堤熊先煜口述



《中州今古》2004年第Z1期90-95,共6页:花园口决堤内幕



《现代阅读》2014年第10期21-21,共1页:花园口决堤带来的灾难



《黑龙江史志》2014年第3期70-70,共1页:浅谈抗日战争中花园口决堤事件的影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