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21年,也就是1895年,甘肃河州和青海湟中等地的回族和撒拉族爆发的河湟事变牵动着清王朝的神经。有了同治年间那场陕甘回乱的前车之鉴,清廷丝毫不敢懈怠,他们令驻守在天津的喀什噶尔总督董福祥入甘平息叛乱。董福祥虽是汉民,但其一生与回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做过土匪,但他誓死保卫汉人,后来被左宗棠收编,并跟随左宗棠的西征军在平定陕甘回乱和收复新疆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本期我们重点介绍一下董福祥。



一、董福祥生平概述

董福祥出生于1839年,关于他的具体出生地有两种说法。一种说他是宁夏固原人,另一种说他是甘肃环县人。固原现今属于宁夏,环县现今属于甘肃庆阳,但在清朝时期,宁夏还是归甘肃管的。由于庆阳和固原相邻,可以大致推测他是陇东地区的人。因为古今地理分区不同,这才有了不同的说法。


陇东高原

董福祥的父亲是当地哥老会的头领,这让他从小耳濡目染,性格直爽,却也不走寻常路。他喜欢练武,热衷打抱不平,但就是不爱读书。少年时的他整天惹是生非,打架斗殴是家常便饭,还经常出入赌场混日子。随着年纪增长,他胆子也越来越大,渐渐混进了帮会圈子,行事作风愈发狠辣,手段决绝。因为他的强势,地方上的士绅百姓提到他都心惊胆战,避之唯恐不及。



二、早期经历与势力发展

1.组织团练:

同治初年,陕西回民爆发叛乱,战火逐渐烧到了甘肃、新疆等地。这时候董福祥等一批汉人既不愿改信伊斯兰教,又想保护家园,于是他利用父亲与哥老会的关系,组织起了一支地方团练,专注于维护地方安定。随着队伍逐渐壮大,庆阳董志塬一带的百姓为了活命纷纷加入董福祥的队伍。然而董福祥的势力不断扩张,让安化县的把总王葛辰心生不安,害怕他将来闹事。



2.被捕又获救

于是王葛辰随便找了个罪名把董福祥逮捕了,用酷刑折磨他,还用沸水烫他的头顶。面对这种非人的折磨,董福祥依然铁骨铮铮,让一个狱卒深感钦佩,暗地里动了恻隐之心。为了救他,这名狱卒谎称董福祥已经死了,然后把他偷偷丢弃在荒郊野外,任其自生自灭。



当时的董福祥遍体鳞伤,奄奄一息,就在这生死关头,一位路过的老妇人发现了他。老妇人感叹世道冷漠,决定出手相助。她把董福祥带回家中,给他喂饭,还尽力为他治伤。那是一个战乱连天、人人自顾不暇的年代,许多人早已麻木,可这名老妇人的善举让董福祥深受触动。他暗下决心,今后一定不会忘记狱卒和老妇人的救命之恩。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董福祥重伤初愈,于是他号召四方很快就重整旗鼓。



3.保卫黄帝陵及壮大势力

1864年,陕西回军首领白彦虎在陕西南部起义之后,开始进攻陕北,他有一个疯狂的计划,就是烧毁黄帝陵。黄帝是中华始祖,烧毁黄帝陵就能断掉汉人命脉。在白彦虎要烧毁黄帝陵时,董福祥义愤填膺,带领团队誓死保卫皇帝陵,最终打退了白彦虎的进攻,一时间董福祥名声大振。从此有越来越多的民众前来投奔董福祥,民团规模达三十万,成为陕甘一带最大的流民武装集团。1868年,董福祥自封为陕甘自卫总团大元帅。



三、复杂的斗争局势与活动

1.多股势力周旋

当时的清朝可谓乱成了一锅粥,南边有太平天国运动,中部有捻军闹腾,西北则是回军搅局,国内到处烽烟四起。在这混乱的局势中,董福祥带着自己的民团既抗清又抗回,目标是保护汉民。

但他打仗的对象可没固定套路:有时候跟回军联合打清军,有时候又跟地方政府联手打回军,在各股势力之间反复横跳。同治五年五月,董福祥盘踞在安化时,就曾和回军的穆二、穆四、马蜡子等人勾结在一起合伙对抗清军。后来,他又和陕甘一带的回民土匪结成同盟,将队伍分为新老两营,自己做老营的头领,而新营的匪首则是扈正禧。



同治七年,甘肃爆发了一场大饥荒,尤其是陇东地区灾情最为严重。董福祥的三十万民团队伍眼看连饭都吃不上,只能一路辗转到了陕北绥德一带。可惜绥德本来就地少人穷,突然涌入几十万人,根本养不活这些人。于是他们又分散驻扎在米脂、靖边、定边等县,试图另寻出路。

2.“劫富济贫” 行为

在这段时间里,董福祥干了不少“劫富济贫”的事情,比如1868年三月二十八日,他直接攻掠了甘泉县城,九月又和回军首领马天喜联手突袭绥德州城。不过董福祥和回军的合作完全是各取所需,根本谈不上什么牢固的盟友关系,利益分配上稍有不合就容易翻脸。



董福祥屡次和北路的小股回民军合作,但在同治七年三月,他和马三营的回军在怀远堡邵家抓一带大打出手,死伤无数,尸横遍野,连道路都被堵住了。

史料中还有另一件事提到,当时回军杨曾三的部队和甘匪之间曾有“互不侵犯”的协议。然而到了七月,甘匪的一批粮食在运输途中被回军劫走,结果甘匪大队直接追到了横山县境的油房头,不仅击杀了回军数千人,还俘获了回军首领杨曾三和甘州马,当场斩首,附近的百姓纷纷拍手称快。 这场血腥冲突造成了大量伤亡,显然不是一般的小股部队能办到的。而结合地点来看,这支和回军斗得不死不休的甘匪武装十有八九就是董福祥的队伍。



在四处奔波求生存的过程中,董福祥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当初“奉命练团,保卫家园”的初衷。他以剿灭回匪为己任,并没有随意攻打各地堡寨。每到一处,他只是向城堡借粮解决生计问题,几乎没有搞过攻城破寨、烧杀抢掠的勾当。同时他还吸纳了几十万流民,让这些饥民得以活命。正因为如此,董福祥在地方百姓和清政府官员中留下了较为正面的印象。等到清军进攻陕甘的时候,他们对董福祥这样的势力自然更倾向于拉拢收编,而不是彻底剿灭,毕竟利用起来更划算。

四、随左宗棠西征及后续战功

1.随左宗棠平定陕甘回乱

1868年冬,左宗棠的湘军挥师西征,着力平定陕甘乱局。其中湘军猛将刘松山率部北上陕北攻打董福祥部。刘松山灵活运用“一点开花,中心突破”的战术,在瓦窑堡一役中重创董福祥,还俘获了董的父亲董世猷。被逼入绝境的董福祥选择投降,他的部队被改编为“董字三营”,从此董福祥走上了追随左宗棠西征的道路。



1869年12月,清军攻打吴忠,董福祥身先士卒,亲自肉搏厮杀,最终硬生生拿下吴忠堡,赢得头功。

1870年2月,在金积堡战役中,他用开花炮轰塌了敌方堡寨,仅一天时间就让顽抗的回民军堡寨化为一片废墟,这一胜利让他被破格授予都司职务。

1872年,董福祥随刘锦棠转战西宁,多次在战斗中击溃回军首领禹得彦和白彦虎等人,战功显赫,被擢升为游击将军。他铁血强硬的作风令人侧目, “以鲜血染红顶子”就是他的名言。



2.随左宗棠收复新疆

1875年,左宗棠大军远征新疆,董福祥担任先锋主将,与刘锦棠联手先后攻克吐鲁番、迪化(乌鲁木齐)和玛纳斯等战略要地,为北疆收复立下大功,被晋升为提督。



光绪三年(1877年),左宗棠的部队开始南疆平叛,董福祥继续担任先锋。他率部翻越积雪封山的天山,艰难跋涉1200余里,一举攻克达坂城和托克逊,为大军打开南疆门户。

同年五月,南疆局势发生大变,阿古柏因部下叛乱被杀,白彦虎仓皇逃往俄国。清军随即展开全面清剿,董福祥凭借迅猛作战,率部攻下喀喇沙尔和和田,彻底完成南疆四城的收复任务。光绪帝对其战绩大为赞赏,亲赐黄马褂,并封号“阿尔杭阿巴图鲁”。



3.戍守新疆:

光绪十六年(1890年),董福祥被任命为喀什噶尔提督,掌管南疆军事。一年后,他调任乌鲁木齐提督,开始了在新疆近三十年的戍守生涯。在此期间,他不仅成功遏制了英俄对新疆的渗透,还着力推动地方建设,特别是在水利方面颇有建树。他主持开挖玉龙喀什河,引水灌溉农田,大幅提升了农业生产,为当地百姓造福良多。



五、奉命应对河湟事变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清廷危机四伏。董福祥晋升尚书衔,奉命率在新疆训练的甘军精锐部队进京保卫,驻扎蓟州一带,深得慈禧太后的器重。然而就在此时,甘肃河州、湟中地区爆发了回族和撒拉族的河湟事变。局势紧迫,清廷迅速任命董福祥为甘肃提督,让他率部前往平定叛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