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凌悦扬


1916 年 1 月 10 日,上海《申报》头版的条框栏目之间登出了一则讣告:


启者张绍莲君于旧历十二月初四日申刻在法界尚贤堂后面遇害身故,兹择于初六日未刻大殓,恐讣不周,特此谨闻。

长浜路华庆里张顺恕堂账房谨启

张绍莲君何许人也?这个名字对后世人来说十分陌生,几乎没有在文史卷帙中留下太多痕迹,然而在当时,他却是上海金融界鼎鼎大名、举足轻重的人物——交通银行上海分行行长。

1

电政管账要员,入主上海交行

张思仁,字绍莲,约生于1872年,浙江嘉兴海盐人,祖上可追溯至张燕昌、张辛等海盐篆刻、竹刻大家,渊源深厚。他于1887年科试位列海盐县学第三名,名列附生,1895年岁试位列一等第二名,升为廪生。廪生是由公家供以膳食、发放津贴的生员,只有身家清白、在考试中排名一等前列者,才能获得廪生的名额。在1901年的顺直善后赈捐中,张思仁通过捐纳成为监生,大量捐纳也让他获得了候补县丞、候补知县的身份。不过真正要递补官职希望渺茫,这很可能只是作为进身之阶,以便更好地进入“捐班”官员和官商的圈子。张思仁早先已经进入洋务企业上海电报局任职,而他走的关系是时任上海电报局总办的经元善。

经元善是清末洋务实业家、慈善家、教育家,他从商起家,亦以赈捐入仕,在上海电报局任职期间经营有方。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企图废黜光绪帝,便以其名义颁诏立储,史称“己亥建储”。经元善领衔一千二百多名维新人士和绅商通电反对光绪帝退位,甚至要求各省共同力争,以工商罢市威胁朝廷,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此举触怒慈禧,经元善随即遭清政府通缉,在盛宣怀的消息通知下,逃居当时由葡萄牙管辖的澳门。清政府要求将经元善作为政治犯引渡不成,旋即控诉他“拐款逃走”,希望将他作为刑事罪犯引渡(后因多方搭救亦未引渡成功)。而来到澳门,向经元善告知这项指控的正是由盛宣怀(中国电报总局总办)委派的周万鹏(上海电报局总管)和杨廷杲(上海电报局提调)委派的张思仁。


交通银行1913年浙江地名壹圆纸币,背面左下签名可能为张思仁

经元善后来记载道:“张系海盐廪生,其尊甫子简先生,道义订交,以诘嗣谆托,延为书启。盛督办委周代原告,杨提调委张作见证。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不得不尔。”从中可以看出,经元善与张思仁的父亲张敬(字子简)颇有交情,最初因友人相托而将张思仁聘为书启(即撰写和处理公牍信函之职)。他也引用“庾公之斯,追子濯孺”的典故,感叹这些与他素有交情的门生故旧来提出指控,实是不得已而为之。

这时候,张思仁已经获得了盛宣怀、杨廷杲等电报局高层的器重,来到北京任职于清廷邮传部四司之一的电政司,负责管理电政经费账务。在盛宣怀发给他的电报中,还密授机要,委任他前往交通银行新加坡分行查账,可见对他的信任。

到 1911-1912 年辛亥革命、建立民国之际,社会混乱不堪,各方势力争夺激烈,经济金融动荡,交通银行总行分行之间不能相顾,总管理处、各地分行的机构、人事变动亦是剧烈。上海交通银行恰于民国建元之时更换了主事人, 1912 年 1 月,铁路交通系统的骨干人物施肇曾出任行长,取代了早有离意的前任倪锡畴,其上任时即以张思仁为副手。这时候的张思仁已历官商界多年沉浮,账务娴熟,在 1913 年 3 月施肇曾离任后,升任上海交行行长,几年内将上海交行打理得有声有色。他也可谓跻身上海金融界的顶层,在报纸文献中,多与后来成为著名银行家的宋汉章、张嘉璈等人并提。

2

当街遇刺身亡,沪上俱为惊动


上海交行最初在外滩 13 号海关大楼租用房间办公

1916年是张思仁在上海交通银行行长任上的第4个年头,尽管京兆的政治争斗仍是风云万变,但上海却不忧兵祸,算是经济恢复发展的好时候,上海交行的业务亦做得有声有色,与中国银行并踞业界鳌首。此时张思仁年四十四岁,正值壮年,有一妻二子四女,夫妻二人与未婚子女一家人居住在法新租界长浜路(今延安中路)陆家观音堂对面购地自建的华庆里四号新屋。

1月8日下午两点,张思仁乘着自备的轿式马车从交通银行出来,赴英租界斜桥总会,后又前往沪海道尹公署会晤时任道尹的周晋镳(字金箴),继而他准备回一趟家,晚上或将再返回行内,可谓日程满满,碌碌繁忙。

正当下午四点左右,马车行至法租界、英租界接壤的萨坡赛路(今淡水路)、巨籁达路(今巨鹿路)转角时,路边两名身穿大衣、头戴西洋帽的男子忽然冲出,截住马车去路。二人从身侧摸出手枪,从马车的左侧及后侧连击五枪!马车左边的玻璃窗被击成粉碎,前窗的玻璃也有两个枪洞。马夫王春喜听到主人张思仁说“有人谋害”,言尚未毕,就被击中要害,倒在车中,又告诉马夫速驶回英租界的仁济医院。然而待车至仁济医院的时候,张思仁已经气绝身亡,医生亦回天乏术矣。他身中两弹,一弹伤及左臂,另一弹从左肋打入,至右前胸穿出,致其死亡。


案情相关地图示意(底图为1917年金风社发行《最近实测上海新地图》)

得手后,两名凶手立即逃窜而去,但在前方驾车的马夫王春喜和立在车后的小马夫顾双全都清楚地看到了凶手的面貌和作案过程。案情恶劣,关系重大,惊动了公共租界工部局捕房的督察长麦高云,他带着捕房西探总目偕同华探,至医院查看情况,随即派遣下属分区捕房老闸捕房的中西包探,前往出事地点调查,并与法界捕房沟通。

另一方面凶手奔逃之时,一名法捕房的越南巡捕正巧遇到,追捕在后,恰又有一名华界侦探乘坐着人力车迎面而来,看到这种情形,知晓有案发生,立即下车帮助擒获一名凶手,并搜出了一把新式手枪,而另一人却逃走无踪了。被抓的凶手收押于嵩山路捕房,后又押解至大自鸣钟捕房(法界总巡捕房),以待审讯。


1862年,法国人成立了管理上海法租界的市政机构——公董局,在公馆马路(今金陵东路)建造了公董局大楼。当时的公董局相当于公共租界的工部局,是旧上海法租界最高的市政组织和领导机构。1865年,公董局大楼落成后,中央捕房(法租界总巡捕房)迁入其中 ,即 大自鸣钟巡捕房。

道尹周晋镳听闻消息后,电告租界的会审公廨,免去了尸体检验。人已故去,传统上讲求入土为安、落叶归根,以保体面,张之尸身便被抬回了他在华庆里的住宅,备棺成殓后,送到了绍兴会馆暂停着,待日后运回原籍海盐安葬。

出了此等大事,上海的银行业界大为震动,上海交行更是一时间兵荒马乱。副经理徐骥接到了仁济医院的电话,连忙赶至医院探视,又详细询问了马夫事情经过。随后,他急电交行北京总行和总管理处,告知案情,并电告各省分行。善后处理不提,最大的问题是总管理处极为看重的上海交行该交由何人执掌?

最初,上海中国银行经理宋汉章接到财政部、交通部来电,在行长出缺时协助上海交行,接电后他立即前往交行,稳定人心。原希望请他暂时兼代行长,但中行事务繁多,加上两行之间实际存在的竞争关系,这个提议显然不切实际。继而又想到了前任经理倪锡畴,但他亦以年老力辞不就。最后,总管理处还是决定令副经理徐骥会同洋经理史拉克代行行长职务,会商办理善后事宜,待总管理处选派行长后,再行交接。此外,上海地区的军政长官对于此案俱是关切,派员问询查缉,纷纭杂沓,但另一名凶手仍就此下落不明了。

3

庭审谜团众多,蜚言莫衷一事


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的办公楼

此一桩案件,可谓天降之祸,上海新生的银行界之重要人物,竟当街就被害了性命。凶手是因私怨起意,还是因政争而为?背后有否主使,何人教唆?被害者张思仁或许心中有数,但他已身亡,要寻求这来龙去脉,抓到的那名凶手成了重中之重。京城高官、沪上名流、市井小民,一时间都关注着这桩案子,毕竟此刻时势之微妙、被害者身份之重要,如何让人不浮想联翩?

据那名被抓的凶手供称,其名为刘玉顺,年纪三十多岁,是山东人士,在一洋人家做侍者。月初时,他遇到某营营长,名为张希仁者,告诉他张思仁“作事不公”,想要暗杀他,问刘玉顺敢不敢去行暗杀之举,并许诺他事成之后保他当上营长。刘玉顺心动应允,便向东家告假外出。1月8日早上,刘玉顺从张希仁这里收到了一支手枪,张希仁还派了另一个叫王怡成的人一起前去,并讲好由王怡成开枪,暗杀地点选在了他称之为华界、公共租界、法租界的交汇之处,以便脱身。法租界第一次扩界后的西界本为重庆路(地图上南为白尔路)一线,以此往西本为华界,但法租界“越界筑路”持续已久,1914年法租界再次扩界,西至徐家汇的大片土地实际上已归入法租界,因此他被法界巡捕当街抓住,也不算意外。

至于这位张希仁究竟为何要行此暗杀之举?刘玉顺供称,他曾听到张希仁和别人谈到,有两个姓王的人,有六万两银被张思仁“吞去一半”,为泄此愤,决定将他暗杀。但再往深入问,刘玉顺既不知晓那两人的姓名,也不知更多内情了。这张希仁有没有抓到?属哪方势力?行长张思仁“吞款”之事是否确实?是何来龙去脉?《申报》上再无消息,这宗震动京沪官场、银钱业界的大案,以凶手引渡到华界政府而草草告终。


早期的南京路

虽然当时社会动荡,暗杀行刺之举层出不穷,但是芸芸大众对这样的结论显然并不满意,总觉得这样身居高位者当街被害,该因着一些国家大计,绝不肯承认是二三无名之辈记恨蝇头小利而报复,便有不少流言甚嚣尘上。

当时上海流行的黑幕小说里头头是道地写,张思仁是受到革命党人的报复,概因交通银行没收了海外回来的革命党经费五万元,又“恃袁政府势力”对党人的威胁恐吓“一笑置之”,因而在次日就被其杀害,杀一儆百,而便于党人敲诈。小说之言,为吸引人眼球,不足采信,但也体现出了当时社会上的一种猜测。此外,有当时任职于上海中国银行的职员回忆道:“张是袁世凯的亲信”。1902年,北洋大臣袁世凯奏准电报收归官办,并在次年被派为督办电政大臣,张思仁这时很可能是袁的直接下属。而张思仁被刺的时间,恰恰是袁世凯倒行逆施,推行洪宪帝制的高潮,这不免让人揣度此案是否与革命党人反袁斗争的激化有所关联?

然而也有另一种风言猜测,却指袁世凯是暗杀张思仁的幕后黑手。严复在信函中谈及袁世凯好用诡计以铲除异己,乃至暗杀心腹以灭口,以至于诸多刺杀之案“海宇哗然,皆以为洹上所主使”,张思仁案便被列为其中一例。有人推断,张思仁或是违逆了袁世凯的心意、或是为他操办了什么大事、运作了重要财务得知了什么重大的秘密,以致被刺杀灭口。

是耶非耶,当时人亦不知真相,况乎今朝?张思仁被刺案的真相如今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在社会混乱动荡的旧中国,暗杀之风盛行,而人命轻如草芥,世事瞬息万变之间,这位带领上海交行业务节节攀升,但政治立场却颇有可疑的行长,很快便消失在了历史的叙事中……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官方公众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