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中国历史上的科举考试,那可真是个双刃剑。它一头挑选了无数精英,让他们有机会从泥瓦匠变成封疆大吏;另一头却把那些落第者逼得走投无路,有人干脆一怒之下闹起了革命,甚至还改写了整个国家的命运。你想想,公元880年的黄巢攻破长安城和1915年袁世凯称帝,竟然是两个科举失败者干出来的事。

这俩人,虽然隔着一千年的时空距离,可他们的选择像是在历史里打了个奇妙的呼应:一个用刀枪,一个用政治,掀翻了旧秩序。更别提洪秀全了,这位连童试都没考过的落第者,居然去拜了“上帝”,搞出了太平天国那场大折腾。看来,这科举考试不仅是选官的门槛,还是点燃历史火药的导火索。



要知道,明代科举录取率只有0.0003%,这比中彩票还难;清代举人平均考取年龄居然是37.6岁,几乎是熬到中年才换张入场券。这种上升通道的狭窄,逼得那些考不上科举的人只能另辟蹊径,有的成了历史舞台上的“搅局者”,甚至改变了王朝的命运。这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

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三个落第者——黄巢、洪秀全和袁世凯的“另类突围”。





先说黄巢吧。这位出生在盐商世家的“富二代”,家里一年靠贩私盐赚20万贯,按现在的说法,妥妥的“高净值人士”。可别以为他从小就一心想做生意,黄巢五岁时就写了首《题菊花》,这才学水平,搁今天的朋友圈,估计能刷屏。

但别看他文采飞扬,科考却是连着六次都没过。原因还不全是他学问不行,唐朝的科举那时候已经被权贵们垄断了,像黄巢这种没啥门阀背景的人,考上几乎是做梦。



科场失意的黄巢,没去钻研怎么写更好的诗词,反而去琢磨怎么打仗。公元875年,他响应了王仙芝的起义,直接从盐商变成了义军首领。要说黄巢的军事能力,那真不是吹的,他带着队伍从南方打到北方,甚至攻占了长安城,建立了大齐政权。

只是黄巢虽然能打,却搞不定治理,最后兵败狼虎谷,自刎身亡。黄巢一场起义,硬是把唐朝的人口削减了60%,这可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的动乱之一。说白了,他的科举失败,直接把唐朝推向了终结。



再看看洪秀全。和黄巢相比,这位晚清落第者的故事更离奇。他本是广东花县的小学霸,但从1814年到1837年,童试连着考了四次都挂了。

那时候,洪家为了培养他可是下了血本,供他读书的开销几乎压垮了全家。科场上的屡屡失利,让洪秀全的心理备受打击,甚至在1837年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里他见到了“上帝”,还被赐予了“天命”。有人说,这梦可能和他长期精神压力有关,也有人觉得这是他为摆脱失败找的借口。



洪秀全的“拜上帝会”,其实是他对基督教理念的改造版。他不仅写了《原道救世歌》传播自己的思想,还搞出了圣库制度,把经济和宗教结合到了一起。1851年,他在广西金田村起义,成立了太平天国,后来还把南京改名叫“天京”,试图建立一个神权统治的王国。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洪秀全的天国最后还是被湘军给灭了。虽然失败,但他留下的文字、制度,甚至是那400个新造字,都成了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重要遗产。



最后说说袁世凯。这位晚清名臣,其实也有过科场失意的经历。1876年,他在陈州府考秀才,结果名落孙山。

要是只看这一场考试的人生挫折,可能觉得袁世凯也不过如此。但袁世凯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没把希望全押在科举上,而是直接转向了军事领域。当时的淮军吴长庆看出了他的潜力,把他带进了军队,这一步成了袁世凯人生的大转折。



袁世凯后来在天津搞了小站练兵,这是中国近代化军事改革的里程碑。他不仅训练出了北洋军队,还推动了奏停科举的改革,开启了中国文官考试的新模式。袁世凯的政治手腕也相当了得,1915年,他居然搞出了“洪宪帝制”,试图称帝。

但袁世凯的野心最后还是被全国的一片反对声浪给掀翻了。



这么看,黄巢、洪秀全和袁世凯这三个人,每个都因为科举失败而走上了完全不同的路。黄巢用暴力推翻了唐朝,洪秀全用宗教思想挑衅了清朝,袁世凯则在体制内搞改革,推动了近代化进程。科举制度本是稳定王朝的工具,却成了他们逆袭的契机。

从这三个人的命运中,我们能看到,科举制度不仅筛选了精英,也淘汰了大量潜在的“异类”。这些被淘汰的人,有的成了搅动历史的风暴,有的成了社会变革的推动者。就像剑桥中国史里说的那样,“科举制度既是中国王朝的稳定器,也是其掘墓人的培养皿。”

如今,中国的公务员招录制度早已多元化,科举时代的单一筛选机制早就被淘汰了。2023年的招录数据显示,考公的人数虽然多,但选拔渠道也广泛得多,不再是“一考定终身”。不过,历史总有一种奇妙的轮回,那些被时代筛落的“失败者”,或许在另一个角度、另一个领域里,正在书写属于他们的文明代码。

你说,这是不是一种另类的成功?

参考资料:1. 《明会典》2. 国家清史工程数据3. 《新唐书·选举志》4. 《广东教育史》5. 《淮军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