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2025年4月19日,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通过总理办公室发布视频声明,再次明确拒绝与哈马斯妥协,宣称“绝不会在压力下停止对加沙的军事行动”,并声称将“在不向哈马斯屈服的情况下”救回仍被扣押在加沙地带的人质。这一表态,立即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也将本已陷入僵局的停火谈判推向新的不确定边缘。
根据以色列方面近日提出的最新提议,其主张以签署一项为期45天的临时停火协议作为谈判基础。协议内容包括,哈马斯在停火第一周释放10名以色列人质,随后双方将在第二阶段讨论永久停火机制,条件则包括逐步解除哈马斯武装。然而,这一“以交换人质为先导、解除对手武装为前提”的安排,在哈马斯眼中不过是“变相投降书”。哈马斯方面明确表示,愿意在释放所有被扣押以色列人质的前提下,与以方达成协议,但要求以色列必须无条件“全面停止战争”、实现“以军完全撤出加沙”,并承诺启动加沙的战后重建工作。
内塔尼亚胡的回应充满敌意,声称哈马斯所谓的“停战换人质”方案其实是“伪装的投降条件”,毫无新意,根本无法被以色列接受。他毫不掩饰地表示:“在2023年10月的袭击事件之后,以色列不可能接受任何旨在保全哈马斯残余武装的安排。”他还警告称,若接受哈马斯的方案,不仅是对以色列国家尊严的践踏,也将直接摧毁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的“加沙新设想”——即通过战后重建驱逐加沙现有巴勒斯坦居民,将其转化为“中东度假胜地”的计划。内塔尼亚胡将这一战略目标与当前军事行动直接捆绑,进一步释放出“不打到底”的强烈信号。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目前在联合国安理会第2735号决议中已接受了一项三阶段的停火与重建框架。该决议呼吁实现立即停火、释放人质,并以两国方案为基础推动长期和平机制。决议同时明确反对对加沙进行任何形式的人口驱逐和领土重新划分。然而,从内塔尼亚胡目前的表态来看,其对该框架的接受更像是一种外交姿态,而非实际执行承诺。事实上,内阁核心成员近日已多次暗示,以色列仍保留军事打击哈马斯高层、继续定点清除的权力,这与安理会倡导的“完全停止敌对行动”背道而驰。
特朗普政府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也颇为微妙。尽管联合国安理会已经明确提出推动和平方案,特朗普仍多次表态“支持以色列任何确保国家安全的选择”,其政府中不少官员甚至公开称哈马斯的存在本身就是“中东稳定的障碍”。更令人不安的是,据多家美媒报道,特朗普在其新一轮“中东愿景”计划中,主张以彻底改造加沙为目标,通过外资主导的地产和旅游开发“重新定义该地区的命运”,此举被批评为“殖民式重建”。而内塔尼亚胡之所以在讲话中引用该计划作为军事行动正当性的佐证,说明他已将特朗普的战略视作其政治与军事博弈的重要支撑。
然而,哈马斯方面显然也在迅速适应新的战场格局和舆论节奏。自去年底以来,哈马斯在卡塔尔、土耳其等国家的协调下,多次向国际社会释放“愿谈判、重建设”的信号,其在此次提案中所包含的“全部释放人质”“全面重建加沙”与“永久停战”三项条款,被不少阿拉伯国家视为“实质性转变”。但正因为其附带了“以军完全撤出”与“停止军事打击”的硬性要求,以色列方面始终拒绝承认这是一份“可谈基础”。于是,停火谈判变成了以色列要求“哈马斯先缴械”与哈马斯要求“以色列先停火”的两极拉锯,而中间的平衡点,始终无法浮现。
在这一背景下,整个中东地区正再次步入高度紧张状态。联合国方面虽频频施压,但实际执行手段有限。美国虽名义上支持“和平重建”,但在实际策略上持续偏袒以色列。而作为局外力量,中国、俄罗斯、伊朗等国在本轮外交中话语权虽有提升,但面对以色列与美国结盟体量,仍难以促成实质性改变。
毫无疑问,内塔尼亚胡政府已经将军事胜利与政治目标深度绑定。对其而言,结束战争的标志绝非人质安全归还,而是哈马斯武装被连根拔除,加沙实现彻底“非军事化”,甚至配合特朗普的“新加沙构想”,完成一场由战火开启的地缘重塑。而哈马斯显然不可能接受“消亡式妥协”,双方的谈判因此注定在根本目标上陷入零和对峙。
这场关于人质、停火、重建与战略控制的交锋,最终演化为一场无法调和的意志冲突。和平之门若继续关闭,加沙的地面战将愈发激烈,平民伤亡只会愈演愈烈,而整个中东也将为这场以色列与哈马斯之间的“意志博弈”付出更多无法承受的代价。在强硬话语与军事意图主导下,真正被牺牲的,是和平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