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兖州8500名高技能人才成“新农人”
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碧源 通讯员 王洪玮 刘跃 马来燕 赵振娣
近日,在济宁市袁小胖农产品有限公司红薯标准化种植基地,以“赛出精气神、跑出加速度”为主题,由区、街道、企业三级工会组织联合举办的红薯秧苗种植劳动竞赛热闹开场。这标志着兖州区以工会助力乡村振兴“十大行动”劳动竞赛2025年度赛季正式拉开序幕。
去年9月,山东省总工会出台了《关于实施工会助力乡村振兴“十大行动”的意见》,内容包括技能提升、工会送岗到乡村、农业工匠人才培训等“十大行动”。兖州区总工会以“十大行动”劳动竞赛为载体,发动镇(街道)总工会、各级工友创业园积极参与,并与人社、农业农村、科技、科协等部门联合,培训高素质农民人才队伍,涌现出了优质良种繁育、精播高效种植、健康食品产业化生产、绿色养殖屠宰、农机装备智能化制造等20多个农技行业8500多名“本地型”高技能人才。
“发挥基层工会联盟纽带作用,通过‘十大行动’劳动竞赛,把改革创新主旋律唱响在一线、践行在一线、见效在一线,比质量、比进度、比技能、创精品,打造高、新、精、特‘工’字号农业品牌,助力乡村振兴走深向实。”兖州区总工会主要负责人表示。
“各位铁粉,我在抖音店铺里为您直播,这是俺村生产的冲调类食品,麦片、藕粉、葛根粉……总有一款适合你的口味,有需要的抓紧下单。”兴隆庄街道冠庄铺村“70后”主播吴为东利用街道总工会帮扶创办的村办企业主播室开播了,不到一小时,刚刚从生产线下来的200多件特色食品被网友抢购一空。值得一提的是,吴为东正是经过培训、竞赛选拔上来的本地网红。“种地也得讲‘技能提升’,以便快速适应网络、数字、信息等情况。”吴为东表示。
兖州区总工会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发挥工友创业园、工友创业联盟汇聚人才、培养人才的载体作用,与济宁市工业技师学院、兖州乡村振兴培训中心等单位培训合作,对农民群众以订单、定向、定岗方式,开展家政、农机、农艺、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同时,该区把重点放在了网络技能培训上,探索开办“工会助力乡村振兴技术服务系统”,为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涉农企业和农村企业职工提供常态化精准化专业化的咨询服务和技术指导,把本地人打造成“新农人”。兖州区已连续多年组织技术技能大赛,在获得省市区“技术能手”称号的300多人中,“新农人”占了45%。
如今在兖州农村,从商超到村庄、从庭院到智能大棚,到处可见“直播间”,三脚架一支,打开手机,昔日拿锄头耍镰刀的农民纷纷拿起话筒当上电商主播,而这些“新农人”通过网络化、数字化赋能,正成为乡村振兴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
创办农村创新工作室是兖州区培育“新农人”的一大特色。围绕当地农机装备、食品加工等6大优势传统产业成立了“徐新武创新工作室”“徐蕾农机装备技术攻关指挥部”等,大大提升了兖州农技装备、健康食品加工、良种繁育、特色种植等产业的创新能力,带动区域乡村产业做大做强。
宁红娣是兖州的良种繁育大户,她帮助当地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发展优质良种,带起了小孟镇、大安镇、新兖镇等规模连片发展,涌现出郭继军、马兆文、栾坤等一大批“农业单打冠军”,推动兖州区建成了40万亩优质高产农田,2024年帮助群众与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签订订单农业60余个,带动当地农民每亩增收240多元。
武村地处兖州区城郊,2020年老村拆迁后,为留住村里人,“齐鲁最美退役军人”“最美村官”、武村党支部书记朱宁以“勇争先”的担当精神,在原村址上建成了3000平方米的车间,吸引了九隆餐饮等7家健康食品企业,总投资3000 万元。2022年开始,周边19个村入股参与产业发展,实现19.84万元的收益分红,覆盖145户脱贫户共293人,每户年增收超过1600元。
“助力乡村振兴‘十大行动’,下步还要在发挥各级工友创业园作用上下功夫,不断强化劳模引领带动,深化协助协调,不断挖掘‘电商兴农’‘文旅富农’等新增长点,突出带动就业创业这个关键,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工会新动能。”兖州区总工会主要负责人表示。
来源:济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