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日前举办了一场数智时代出版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研讨会。(00:35)
数智化时代,出版业发展趋势如何?出版业最缺哪些技能人才?如何培养这些人才?带着这些问题,作为一所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能人才为己任的高校,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于2025年4月18日下午举办了一场“数智时代出版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研讨会”。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毛文涛,“韬奋出版奖”获得者、上海编辑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董事长王焰,“韬奋出版奖”获得者、原上海教育出版社社长缪宏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学院执行院长季桂保,少年儿童出版社总编辑陆小新,果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副总裁王誉,上海蜻蜓FM副总裁潘聪,中国中福会出版社副总编辑张绍军,上海家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程辉等业界、学界专家受邀出席。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朱坚民,校长栗建华,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出版与传播系领导班子、师生代表出席会议。研讨会由学校副校长杨爱玲主持。
栗建华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各位专家一直以来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有72年的办学历史,始终坚持为出版印刷行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面对数智化技术变革,出版专业人才培养要提前谋划部署,主动求变。希望借助各位专家的丰富经验与专业智慧,为学校出版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把脉开方。相信通过各位专家的悉心指导,学校一定能进一步夯实人才培养基础,为出版行业培育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优秀人才。
出版与传播系负责人杨扬向与会专家介绍了出版商务和数字出版两个出版专业的发展历史、专业现状、中高贯通、高本贯通项目以及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等内容。
毛文涛系统阐述了出版数字化转型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深层逻辑与发展路径。他指出,出版业如果突破纸质出版这一载体形态的局限,将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这一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正成为关键驱动力。以ChatGPT、DeepSeek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技术已实现从理论突破到规模化应用的跨越,其核心在于自然语言处理的数学建模突破,使机器能够深度解析人类语言逻辑,而推理模型的逐步成熟更预示着内容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他强调,当前出版业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时也存在一些误区,例如盲目跟风开发智能审校系统等局部工具,忽视对行业本质需求的洞察,出版业应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于知识传播和读者,在应用层面摒弃“为技术而技术”的短视思维。当前,我国出版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仍需深化,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出版业渗透的阶段性递进,具备大数据分析能力和大模型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需求凸显。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工具带来了出版流程中间环节生产效率的提升,因此,“两端”出版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一端”是创意型人才,“一端”是能理解用户需求、善于与人沟通的营销型人才。
王焰指出,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出版社需要具备数字化服务能力。目前,出版社正在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尤其是在教育大模型的布局上,显示出对前沿技术的重视。在人才需求方面,出版社在新兴领域如直播带货等方面面临人才短缺的挑战。传统的编辑难以胜任这些新兴岗位,而具备较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则显得尤为稀缺。未来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技术能力,还需要有行业认知和创新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此外,设计类人才在出版行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版社在书籍设计上的投入不断增加,设计已成为书籍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出版社需要既懂内容又懂设计的人才,以提升书籍的整体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另外,出版文创的潜力不可小觑。文创不仅是图书销售的延伸,更是出版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缪宏才认为,出版教育应回归“基本观念-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三位一体素养培育模式,尤其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应对技术的快速更迭。数字技术已对出版行业产生实质性影响,因此,人才培养必须动态地考虑数字技术的影响,并将其视为产业系统的变量。他强调,传统的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在工业时代,标准化的教育模式尚可适用,但在AI时代,出版机构对人才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凸显,传导到人才培养上更要因材施教。他关注到小型出版机构的崛起,显示出市场对出版产品视觉设计和个性化内容的重视。因此,高校人才培养应重视个性化培养模式,以满足单位和人才自身的成长需求。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爱和学会交流的能力,成为更为重要的教育目标。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学生将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多样化需求。
陆小新表示少儿出版的市场化程度很高。面临图书市场下行趋势,需树立新出版、新营销、新渠道理念。在数字化时代,出版市场正在从传统的“人找书”模式转变为“书找人”的新模式。要积极拥抱AI,提高内容生产效率,如利用AI编校、插画等。少儿书应做轻、做精、做快,注重内容和设计,以适应流量时代。少儿社正在打造少儿科普领域大模型,目前已完成1.0版,正在推进产品化和产业化。出版社在直播、文创、研学设计等方面急需人才,同时阅读能力,讲书、评书能力非常重要,出版专业应注重这方面人才培养。
季桂保强调通识课程对夯实人文底蕴的重要性。他认为AI时代的出版,不能局限在传统的图书出版,而应是一个“大出版”的概念。AI时代是一个拼创意的时代,而文科生在这方面有一定优势,他认为通过校企共建AI工作坊将真实产业场景融入教学,鼓励学生参与项目创作和各类竞赛,从而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
王誉认为,出版专业发展要立足“大文化”产业视野,明确出版专业核心能力靶向,强化意识形态把关教育。他以果麦文化的实际项目为例,详细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全媒体运营、IP开发、把握流量趋势等能力。他强调,在出版市场上赢过算法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好内容,而好内容需要好创意,好创意来源于阅读的积淀。那些读过大量书籍的求职人员往往更具竞争力。他建议出版专业应该开设读书分享类课程,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帮助学生将阅读积淀转化为职场竞争力。
潘聪指出出版专业学生在短视频运营、剪辑、广告投放等业务领域有较大的就业空间。短视频运营领域需要懂网络语言、会起标题、能进行内容把控;在短视频剪辑方面,要了解平台,了解用户群体的特点,要强化学生实战经验;在短视频投放方面,要培养学生网感,让学生理解市场的逻辑。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多考取相关资格证书,鼓励学生从入学开始创建账号、运营账号,通过不断积累,提升运营账号的能力,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张绍军指出,出版有未来,但出版社未必有未来。出版社正面临数智化转型的压力,急需培养具备数智化技能的人才以适应市场需求。出版社在数智化过程中面临盈利模式缺失等痛点,需通过技术提升内容质量和传播效果。他建议,以数智化技术发展为契机,培养复合型的出版人才,适应出版行业的发展,拓宽就业面向。
程辉将AI生成技术视为“内容生产的加速器”,认为出版行业亟需技能型编辑,建议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应紧跟数字出版发展趋势,强化出版人才培养的实战技能,将AI文案生成技术、多模态内容生成技术纳入课程体系,培养“技术+创意”复合型人才。
会议最后朱坚民总结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深刻影响出版业发展,要认识到数字素养、数据素养、大模型素养的重要性,同时出版专业内容创新、艺术审美和创意能力培养仍然十分重要。学校将充分吸收各位专家的宝贵意见,紧密对接行业需求,将相关技能的培养充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为培养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出版专业技能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本次研讨会的举办为数智时代出版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作为培养出版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将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努力培养出更多适应数智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出版专业技能人才。
与会专家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