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生存之道
——杜甫《哀王孙》诗歌背景
马 睿
《哀王孙》
杜甫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
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得同驰驱。
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
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
高帝子孙尽高准,龙种自与常人殊。
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
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
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
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
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
花门剺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
哀哉王孙慎勿踈,五陵佳气无时无。
诗歌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六月乙未(十三日)凌晨,天还下着蒙蒙细雨,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太子李亨、宰相杨国忠、太监高力士等人从长安禁苑西南的延秋门而出,仓皇西逃。因走得太急,连许多皇子皇孙都没来得及通知。
《明皇幸蜀图》(图源:宁波市文化馆)
叛军占领长安后,为了替安禄山之子安宗庆报仇,叛将孙孝哲先在崇仁坊杀害了霍国长公主及王妃、驸马等人。不久又杀害了皇孙、郡主、县主等二十余人。长安城陷入了巨大的恐怖与混乱之中。
俗话说,宁为太平狗,不做离乱人。所谓“乱世”,就是一切的法律和道德都荡然无存,人最大奢求就是活着。
杜甫在大街上碰见一个王孙正在哭啼,问他叫啥名字他不肯说,只是反复哀求杜甫收留为奴。他说自己在荆棘丛里躲了一百多天了,浑身上下体无完肤。杜甫虽不知他叫什么名字,但一看他的相貌,便猜出多半是李唐宗室。
眼下,杜甫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哪里还有财力收养仆人。只能劝他多多保重身体,并告诉他唐肃宗已在灵武称帝,让他看到一点希望。还叮嘱他要谨言慎行,千万别暴露了身份。眼下长安沦陷,保不齐有人会卖主求荣,向叛军举报,换取富贵。
毫无疑问,这位王孙肯定是个毫无乱世生存经验的纨绔子弟。养在深宫里,长在妇人手。平时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除了吃喝玩乐,啥也不会。从逻辑上判断,他可能是唐高祖、唐太宗的远支后裔,而非唐玄宗、唐肃宗的近支宗亲。否则,唐玄宗肯定会通知他一起走。
乱世逃难,首先得换衣服。
隋朝有位大将名叫尔朱敞,因家族卷入政治斗争而遭灭门之祸。他当时才12岁,连忙从墙洞逃出,碰见一群老百姓家的孩子在大街上玩。他马上脱下自己华丽的衣服与之交换。追兵不认识他,便把这群小孩全抓了起来。等追兵知道抓错了,天色已晚,尔朱敞早就逃出城了。他先是逃到农村,在一位名叫长孙氏的老妇人家里躲了3年。后因风声太紧,他又逃入嵩山,改名换姓当了道士,方才躲过一劫。①而眼前这位王孙,都逃了一百多天了,连衣服都还没换,腰下居然还佩戴着宝玦青珊瑚,生怕别人不知他是皇室宗亲似的。不但没出城,还公然站在长安的大街上哭鼻子,简直是蠢得可怕、傻得可怜。
要在乱世活下来,必须得有充分准备。
作为皇室成员,即使不能先知先觉,在听到安禄山造反的消息后,第一时间也应该有所准备。
首先是确定路线。
我该往哪儿逃?这个问题必须先考虑清楚。总不能迎着叛军的方向,朝着范阳去吧!老话说得好:小乱入城,大乱避乡,浩劫入野。但这是对老百姓而言。
作为上层人士,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如果自己还想继续过锦衣玉食的安逸日子,就该去成都投奔唐玄宗(学寿王李琩、盛王李琦);如果想建功立业,匡扶社稷,就应去灵武投奔唐肃宗(学郭子仪、李光弼);如果身怀一技之长的话,还可以取道邓、襄,沿长江而下,去江南躲一躲(学李龟年)。
从诗中来看,这位王孙是既没有建功立业的本事,也没有一技之长,所以他最佳的选择就是赶紧往成都跑,去投奔唐玄宗。到了成都后,凭着自己天潢贵胄的血统和誓死从龙的壮举,说不定唐玄宗一感动,还能封他个闲官当当。
其次是兵器。
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天下大乱之际,老百姓没饭吃便会落草为寇,靠剪径劫道为生也是常事。从潼关前线溃败下来的伤兵散勇,也难免摇身一变就成了打家劫舍的绿林好汉。到那时,恐怕“皇室成员”的身份远不如刀箭好使。
李唐皇室祖上有鲜卑血统,尚武之风很浓。唐太宗李世民、卫怀王李玄霸、河间郡王李孝恭、江夏郡王李道宗、淮安王李神通、成王李仁、信安郡王李祎、唐玄宗李隆基、建宁王李倓、武威郡王李载义都是响当当的名将,皇帝、王爷们的兴趣爱好,必对子弟有影响。
退一万步说,即使自己武艺生疏,也要多给仆从带几张弓、几把剑,除了可以壮胆,路上还能打猎充饥,改善一下伙食。
第三是车马。
出门逃难,必然是长途跋涉,山高路远。光靠两只脚走,肯定是不行。男人可以骑马,女眷、老人和孩子不会骑马,必须先弄几辆车再说。
想当初,燕昭王派乐毅攻打齐国。齐国贵族田单在逃难之前,特地让车夫为车轴包上一层铁皮。在过城门时,逃难的人太多,车辆拥挤不堪。别人家的车轴全被撞坏了,人也被燕军俘虏。唯独田单家的车轴完好无损,顺利逃出了城。②
唐代皇家子弟超级喜欢打马球,骑马应该不成问题。如果连马都不会骑,那就真的是白活一场了。
第四是粮食和水。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身在乱世,有钱也未必买得到吃的。所以逃难一定要多带点粮食和水。荒郊野外,没锅没灶,生火煮饭多有不便,因此最好是带干粮(胡饼)和熟食(牛肉干)。一边走一边吃,既能填饱肚子,还不耽误赶路。
唐玄宗逃难第一天,一直到了中午才抵达咸阳的望贤宫。唐玄宗还没吃饭,杨国忠自掏腰包到街上买来几张胡饼给他充饥。这时,才陆续有百姓送来掺有麦豆的粗米饭,皇子皇孙们饿得两眼冒金花,直接用手抓着吃,不一会儿吃完了,还没吃饱。唐玄宗亲自买单,好言安慰,众人忍不住痛哭流涕,他也流泪不止。
皇帝和皇子皇孙算是吃过了,士兵们的午饭却还没有着落,唐玄宗让他们自行到附近村子里找吃的,约定未时集合出发。当天夜晚,抵达金城,县令和百姓早已逃亡,幸亏饮食器皿俱在,这又才勉强对付了一顿。③
米、面、蔬菜和水果放久了容易坏,在没有冰箱的唐代,最好能带几罐子糖,路上不仅能充饥还不易腐败,只要不沾水,放上十年八年也不会坏。
河水细菌多,喝了容易拉肚子。兵荒马乱的年月,井水说不定已被敌人投过毒,甚至淹死过人,所以还得带点干净的水。皮囊、酒瓶都可以装水,一次性装够全家人喝个三四天的。等喝完了,路上再想办法。
在官道之上,公私马匹往来频繁,根本无草可吃,因此还要多备一些草料。
第五是钱财。
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难。出门在外,人生地不熟,一文钱也会难倒英雄汉。从长安到成都,唐玄宗一共走了44天(六月乙未出发,七月庚辰到达),沿途都有驿站和官衙接待。
但其他人则未必能享受到皇帝的待遇了。一路之上,吃饭、打尖、住店、带路、渡船都得给钱。夏季多雨,购买雨伞、雨帽、雨靴、蚊香、换洗衣物也得用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不是翻山就是越岭,万一车子陷入泥坑,还得雇人帮忙给推出来。
带金银上路,不容易找零。带铜钱出门,则又太笨重。好在唐代已有专门从事存储与贷款业务的“柜坊”,类似于银行。大型柜坊还兼营汇兑业务(“飞钱”)④,民间甚至还出现了支票的雏形——“便换”⑤。
乱世的物价,自然非比寻常。一根金条换一张饼,也完全有可能。能带多少是多少,总之是宁可多不可少。
第六是药品。
一大家子人,几千公里路,鞍马劳顿40多天,万一谁有个头疼脑热、感冒发烧,也在所难免。六七月份酷暑难耐,白天饮食不周,晚上彻夜难眠。老人孩子免疫力低下,中暑吐泻也是常有的事。进入秦岭后,全是崎岖的山路与栈道,若不小心再磕着碰着,就更麻烦了。
荒山野岭,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连个人影子看不着,更别提郎中、大夫了。因此,出门前带一些治疗跌打损伤、伤风感冒、上吐下泻等常见病的丸散膏丹,很有必要。如果实在走得急,来不及带药,带几瓶酒也行(尤其是高度的烈酒),消毒、止痛、解乏、催眠都能用得上。
温室中长大的花朵,哪里经历过风雨!
就凭逃难时他还戴着宝玦青珊瑚,这位爷多半要落入叛军之手,不死也要脱层皮。杜甫幸好没收留他做仆人,要不然带上一个这样的傻缺二货,不但他逃不了命,搞得不好连老杜自己这条老命也得搭进去。
在中国历史上,能做到连续40年内无暴君,外无战乱,修生养息,轻徭薄赋的时代,便可称之为“某某盛世”。只可惜三千多年来,“盛世”少得可怜,“乱世”却多如牛毛。身为人臣,虽然无法左右君王的大决策,但可以改变自己的小环境,做到未雨绸缪,狡兔三窟。一旦乱世降临,至少能保住一条小命。我们无法左右老天爷打雷还是下雨,但可以提前备好雨伞、蓑衣和斗笠。当暴雨来袭,才不至于被淋成落汤鸡。
生逢乱世,命如草芥。有备无患,无备有患。是死是活,全凭造化。
名家点评
借一王孙说来,当时情事历历,岂非诗史?
——金圣叹《唱经堂杜诗解》卷一
经典名句
哀哉王孙慎勿踈,五陵佳气无时无。
注释:
①(唐)魏征《隋书》卷五五《尔朱敞传》。
②(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八二《田单列传》。
③(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八,唐肃宗至德元载。
④(宋)宋祁《新唐书》卷五四《食货志》。
⑤(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赵璘《因话录》卷六。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马 睿(杜甫诗歌业余爱好者)
配图:方志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