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



李白的这首《蜀道难》,被收录到了语文课本之中,成为学生们必背的科目。

《蜀道难》作为李白的经典之作,可谓是家喻户晓,但是这首《蜀道难》究竟是在什么情况下写成的?李白又是为了什么才创作了这首诗?



多重疑点

如果只看前两段的话,《蜀道难》不过是一篇描绘景色的诗,但是在最后一段中,李白却话锋一转,提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事。

在唐朝,四川算是边陲之地,由于吐蕃经常叛乱,导致整个四川也经常发生动乱。李白在《蜀道难》的最后这样写,很难不怀疑他的目的。



很多人以为,李白是一个“纯粹”的诗人,他只知道享乐,不知天下大事。但实际上,年轻时的李白也是一个很想当官的人,当官是他的最高追求。

唐朝中期,已经出现了较为完善的科举制,但是李白的户口有问题,他不能参加科举。那李白该怎么办呢?



唐朝除了靠科举当官,还有一种办法可以当官,那就是靠自己的才华当官。

只要写上几篇优美的文章,写上几首动人的诗,然后再想办法让皇帝看到自己的作品,得到皇帝的赏识,然后就可以做官了。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可是很难的。



最早设立这种制度时,就是为了吸收李白这种才子,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制度的漏洞已经显现,再也不可能为李白这样的“穷书生”服务了。

现在这种制度只服务于那些家里有钱、有地位的纨绔子弟,他们不学无术,却也能当上大官。



世间有李白这种才华的人,能有几个?李白都无法被举荐,那还有谁能被举荐?而李白之所以无法被举荐,是因为负责此事的人是高力士。

如果不给高力士上贡,再好的文章也不会被送到唐玄宗面前。李白不知道这种潜规则,所以他写了几篇文章都是石沉大海。



李白发现这条路走不通之后,马上便开始走别的路,他去拜见了唐玄宗的妹妹,又去拜见了唐玄宗面前的红人贺知章,这两人都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并且在唐玄宗面前举荐了他。

只可惜现在的唐玄宗心里只有杨玉环,根本没有家国天下。



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唐玄宗看到了李白的文章,他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一般,马上叫李白进宫来陪驾。

唐玄宗给了李白很高的待遇,不但让李白与自己同吃同饮,还亲自给李白拌了小料。

吃饱喝足之后,唐玄宗并没有让李白为他作诗,而是开始询问李白对天下时政的看法。



虽然李白对此感到惊讶,但是这些问题并没有难倒他,因为李白也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

他娶了前任宰相的女儿,却在长安大街上当混混,有如此人生阅历的他,对于唐玄宗提出的问题很了解,回答更是手拿把掐。



唐玄宗对李白的回答也很满意,于是便将他留在了宫中,让他跟在自己身边。

可是李白这个人有点自来熟的毛病,再加上唐玄宗对他的纵容,李白在皇宫里的行为愈加放肆。

有时候唐玄宗召他上朝,他会为了跟朋友们喝酒而选择不去,弄得唐玄宗很没面子。



李白连皇上都不尊重,更别说对高力士这些人了,然后便有了“力士脱靴”“贵妃研磨”的事。

有了这两件事,李白算是彻底把这两位给得罪了。他们整天在唐玄宗面前说李白的坏话,唐玄宗也很烦。

为了解决这件事,唐玄宗只好赐给李白一千两金子,然后就把他送走了。



现在再来看,唐玄宗其实并没有做什么对不起李白的事,倒是李白有点不懂事了。

不过这也证明了,李白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诗人,他也曾为了功名奔波,他为了讨好唐玄宗,甚至还专门学习了道教的知识,就为了写出一篇“会让唐玄宗喜欢”的文章。



四大谜团

说回正题,李白写的这首《蜀道难》,明显是有些隐喻在里面的。

李白懂得政治,知道天下局势,因此他完全有能力理解蜀地将要发生的大事。于是也就有了第一个问题,李白这首《蜀道难》,是不是在提醒自己那些在蜀地的朋友?



李白的朋友遍布天下,当时在四川的朋友也不少,比较出名的就是杜甫。

没错,杜甫就在四川境内,如果发生什么事,杜甫这种性格的人一定会惹祸上身。

因此,很多人认为《蜀道难》其实是寄给杜甫的,李白想提醒杜甫赶紧离开四川。



这种说法曾一度为主流说法,但是随着研究的推进,这种说法已经被排除了。

根据现在已有资料分析,这首《蜀道难》最早出现于天宝年间的一本书中,而这本书则是在公元753年就编成的。

杜甫一家的入川时间为公元759年,因此李白不可能是写给杜甫的



而且根据时间来看,当时李白也没有朋友在四川,他没有赠予对象,因此写诗提醒人的说法就不成立了。

第二种说法,李白写这首诗是寄给唐玄宗的,他想提醒唐玄宗,四川是个是非之地,不宜久留,应该快速返回长安去。



虽然唐玄宗确实逃到了四川,但那也是在安史之乱爆发后,而安史之乱是在公元755年爆发的,时间也对不上,李白又不会预知未来。

而第三种说法是,李白写这首诗,其实是为了提醒朝廷,剑阁节度使章仇兼琼有不臣之心,要小心地方。



这个说法的时间确实对得上,但是人家章仇兼琼其实并没有这个想法。

当初杨国忠来四川做官时,章仇兼琼还托关系找杨国忠帮忙,希望自己能到长安去当官,人家根本就没有造反的心。

而且李白人微言轻,他没有理由写这样的东西去告状。



第四种说法是,李白写《蜀道难》只是为了描绘景色,压根就没有什么多余的想法,他在最后一段写的那些东西,只是普通的有感而发,并没有暗指其他人。

在《本事诗》等文献中,曾提到过贺知章阅读这首诗,说明这首诗有可能是一首“拜门诗”,就是专门为了让人看的诗。



贺知章也正是因为看了这首诗,才发觉李白是个人才,才向唐玄宗推荐了他。不过这些记载真实性存疑,并不能确定这些事是否真的发生过。

说到底,李白到底为什么写了这首诗,根本没有人知道,后人其实也没有必要执着于去寻找真相。



对于李白来说,《蜀道难》只是他一生中写的无数首诗歌之一,他自己可能都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写的了。

但是后人却想仅靠着这一首诗,找到李白的人生轨迹,发现李白的写诗动机,着实有些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