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6月,吴佩孚在逃往四川途中,遭遇大股土匪袭击,秘书长张启煌被打死,吴佩孚抱着张启煌的尸体放声大哭,险些晕厥过去
吴佩孚,字子玉,1874年出生在山东蓬莱的一个穷苦人家。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但他硬是靠着死读书考上了秀才。后来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他就跑去当兵,从一个大头兵干起。凭着一股子狠劲和脑子活,他在北洋军里混出了名堂。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四分五裂,他投靠了直系的曹锟,成了直系的顶梁柱。打仗厉害,管兵也有一套,再加上喜欢读点书、写写字,大家都叫他“儒将”。1920年代初,他牛气冲天,手底下管着十几个省,北洋政府里谁不给他三分面子。可好景不长,北伐战争一打起来,他的地盘被一点点蚕食,兄弟们不是叛变就是跑路,到1927年,他只能带着残兵败将往四川跑,想喘口气。
1927年6月,吴佩孚带着几百号人逃往四川。那时候北伐军已经把他打得七零八落,他原来的地盘丢得差不多了,只能往西边跑,打算在四川找个落脚点。队伍里都是些老弱残兵,装备破破烂烂,走得慢吞吞的。结果走到半路,碰上了大股土匪埋伏。这帮土匪人数不少,趁着地形占了上风,突然开火,吴佩孚的人根本没反应过来。枪声一响,队伍就乱了套,士兵死的死伤的伤,压根组织不起像样的反击。
在这场混战里,吴佩孚的秘书长张启煌站了出来。张启煌跟了吴佩孚多年,是他的左膀右臂,平时帮着处理各种杂事。这次他拼了命想护住吴佩孚,带着几个人顶在前面掩护。可土匪火力太猛,张启煌没撑多久就中了枪,当场倒下,血流了一地。吴佩孚眼睁睁看着张启煌死在面前,彻底崩了。他扑过去抱着张的尸体嚎啕大哭,哭得嗓子都哑了,整个人像是丢了魂,差点就晕过去。护卫好不容易把他拉走,队伍才勉强突围出去,可人也死得差不多了。
这场土匪袭击对吴佩孚打击太大了。张启煌一死,他不仅少了个得力的帮手,心里那点斗志也没了。突围之后,队伍继续往四川走,但士气低得没法看,兵一个接一个跑路,带的粮食和装备本来就少,现在更不够用了。吴佩孚自己也蔫了,过去那种指挥千军万马的气势荡然无存。他心里清楚,自己这辈子算是完了,再也翻不了身。
到了四川,他投靠了当地军阀杨森,暂时安顿下来。可杨森那边的日子也不好过,内部乱七八糟,吴佩孚待了一年后又被挤走,只能跑到绥定,寄人篱下靠刘存厚过活。他试着拉拢人马想东山再起,可那时候谁还听他的?各方势力都忙着自己捞好处,根本没人搭理他。1929年,他在四川过了个55岁的生日,来捧场的没几个,场面冷冷清清,看着就让人觉得心酸。
1931年,吴佩孚在刘湘安排下离开四川,年底到了北平,住进了一个叫什锦花园的小院子。从那以后,他基本就把自己关起来了,不见客,也不掺和外面的事。屋子里堆满了书,可他也没心思看,整天就那么待着,日子过得死气沉沉。到了1939年12月4日,他病死在北平,65岁走完了这一生。葬礼还算有点排场,街头人不少,白布飘得老长,可这热闹也掩不住他晚年的凄凉。
吴佩孚这一辈子,从穷小子爬到军阀头子,再到最后落魄死去,跟坐过山车似的。他在北洋政府最风光的时候,谁能想到会有这么一天?可乱世就是这样,站得越高,摔得越狠。他的死,也算是给那个军阀混战的时代画了个句号。
吴佩孚这人,说好听点是个有本事的“儒将”,打仗有头脑,管兵有章法,还懂点文化,不像有些军阀满脑子就知道抢地盘。可说难听点,他也是个典型的军阀,靠武力吃饭,内斗起来一点不手软。他当权的时候,直系跟其他派系打得你死我活,弄得老百姓苦不堪言。后来北伐军一起来,他又挡不住潮流,地盘丢了,人也散了,最后连条活路都没保住。
这场土匪袭击只是他失败的一个缩影。1927年的中国,军阀混战已经走到尽头,北伐军带着新思路要把这些旧势力扫干净。吴佩孚再厉害,也斗不过时代的大势。他输得不冤,可张启煌的死又让人觉得有点可惜,毕竟这么个忠心耿耿的人,就这么没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