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很多人对李大钊的认知存在局限,觉得他只是在图书馆工作、写写文章,参与建党后似乎就没再有其他作为,便不幸牺牲了。
可要是真如此,从1921年建党到1927年牺牲这段时间里,没什么实际行动的李大钊,又怎么会拥有与陈独秀齐名,“南陈北李”的崇高地位呢?
实际上,李大钊堪称一位极具谋略与魄力的勇士,在那短短几年间,他做了几件意义非凡的大事,差一点就改写了整个北方的局势。
李大钊所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与吴佩孚建立联络。
俄国十月革命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诞生。但苏俄面临着境外势力的重重威胁,急需与周边国家改善关系,以赢得休养生息的机会。中国作为东方大国,自然成为苏俄极力争取的对象。
为此,苏俄在中国采取了三项重要举措:助力中共建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联系,还有结交北洋军阀吴佩孚。
前两项举措比较容易理解,可为何要与吴佩孚结交呢?
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吴佩孚身为直系军阀,势力仅次于大总统曹锟。他手握数十万兵力,盘踞中原地区,在北洋政府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更重要的是,在“五四运动”期间,吴佩孚曾发表通电,坚决反对签订《巴黎和约》,大力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这为他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不少人都视他为“救时之伟人”,认为他是北洋军阀中具有人民立场的英雄。
苏俄正是看中了吴佩孚的实力、立场和态度,而在苏俄与吴佩孚之间牵线搭桥的关键人物,正是李大钊。
或许有人会疑惑,李大钊作为中共创始人之一,还是一位青年学者,他是如何与军阀搭上关系的呢?
这其中有个巧合。李大钊在北洋政法学校求学时,结识了同窗白坚武,二人关系极为要好。
毕业后,李大钊前往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而白坚武则投身北洋政府工作,先后担任冯国璋和江西督军李纯的秘书。
1922年,白坚武又被吴佩孚聘为政务处长,成为吴佩孚的首席智囊。借助这层关系,李大钊得以与吴佩孚直接交流。
当时,吴佩孚正谋划武力统一中国,并打算整治北洋内部的梁士诒及其掌控的交通系势力。
然而,武力统一需要周全的计划,梁士诒和交通系控制着铁路、航运、邮政以及交通银行、金城银行等众多金融机构,实力雄厚。
吴佩孚深知,要完成这两项任务,必须联合强大的盟友,所以他也乐意与李大钊展开对话,期望李大钊能为他的武力统一计划出谋划策,同时借助工人运动清除铁路上的交通系势力。
就这样,李大钊与吴佩孚初步建立了联系。
李大钊愿意充当苏俄的说客,但他的真正目的并非为苏俄利益服务。他是想凭借苏俄的背景接近吴佩孚,通过合作获取吴佩孚的信任,进而在吴佩孚的势力范围内发展自己的革命组织。
1922年6月7日,李大钊与吴佩孚在保定会面,交谈甚欢。
尽管吴佩孚因顾忌背后的英美金主,不愿与苏俄缓和关系,但会谈结束后,吴佩孚还是通电发表了“保护劳工”等政治主张,并允许李大钊派遣六名秘密探查员,在京汉、津浦等六条铁路上开展工作。
李大钊则以学界名流的身份,在《努力周报》发表文章,支持吴佩孚的武力统一等政治主张,帮助吴佩孚营造舆论氛围。可以说,除了完成苏俄交代的任务,李大钊也达成了自己心中所想。
不久之后,李大钊领导的秘密探查员就协助吴佩孚清查了一批交通系官员,还在铁路上成功组建了十六个由共产党员领导的工人俱乐部。
此后几年风起云涌的罢工运动,追根溯源,正是李大钊在保定的这次会谈奠定了基础。
李大钊做的第二件大事,是与冯玉祥建立联系,并在其军队中发展革命力量。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吴佩孚任命冯玉祥为第三军总司令,统兵出征。
但冯玉祥私下接受了奉军张作霖送来的50万银元,随后在前线倒戈,带兵返回北京发动政变,囚禁了大总统曹锟,致使吴佩孚一败涂地。
之后,冯玉祥和张作霖将下野多年的段祺瑞请出来,充当政治傀儡,还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企图联合直系、奉系和国民党三方势力,组建新的北洋政府。
当时,国共已经开始合作,许多共产党员认为冯玉祥是封建军阀,孙中山与他合作是同流合污,因此反对孙中山北上。
但李大钊却认为,可以通过一些努力,让冯玉祥成为一股独立的革命力量,并在他的部队中发展党组织。
在这样的背景下,1924年12月,李大钊通过关系与冯玉祥取得联系,主动询问对方是否有需要帮助的地方。
冯玉祥知道李大钊与苏俄关系密切,便直接提出希望得到苏俄的装备援助。冯玉祥提出这个要求,就意味着双方有了合作的基础。
于是,李大钊立刻以党组织的名义向苏俄请求援助冯玉祥的军队,并邀请苏俄派人前来指导工作。
那时,苏俄正因结交吴佩孚失败而懊恼不已,听闻冯玉祥愿意合作,顿时喜出望外。
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冯玉祥陆续收到了苏俄提供的5.5万支枪、6900万发子弹、70门各类大炮、230挺机枪。
此外,苏俄还派遣了军事顾问,帮助冯玉祥创办军校和兵工厂。原本装备落后的军队焕然一新,成为一支战斗力强劲的劲旅。
与冯玉祥建立合作关系后,李大钊派遣王若飞、宣侠父、刘天章等共产党员进入冯玉祥的军队。他们在军中积极宣传革命理论,组织俱乐部,发展党员,对冯玉祥的军队产生了深远影响。
就连冯玉祥自己都承认,他的军队战斗力得以提升,是因为官兵们明白了要为穷苦大众谋利益,要想革命成功,就必须打倒帝国主义,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政治训练。
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李大钊及其领导的党员已经能够直接掌控数千人的军队。
这些力量后来在杨虎城的军队中得以保存,成为西北红军的重要基础,也为西安事变埋下了火种。
除了发展组织和军队,李大钊联合冯玉祥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推翻张作霖的统治。
当时,北洋军阀中的皖系和直系已经倒台,奉系张作霖成为最大的军阀势力。
中共北方区委在《致中国国民党党员的公开信》中明确指出:必须全力以赴,形成反奉武装大联合,最终消灭奉系军阀。
为实现这一目标,李大钊一方面秘密派遣党员前往东北,与哈尔滨的党组织取得联系,组建东北国民自治军司令部,在黑龙江和吉林地区发展武装力量;
另一方面,通过地下组织推动奉军将领郭松龄倒戈。计划在郭松龄进攻奉天时,东北国民自治军在黑龙江和吉林起义,南北夹击,相互配合,一举推翻张作霖,占领整个东北。
冯玉祥则负责牵制关内的军队,李大钊亲自在北京发动群众,推翻北洋政府。若这一计划得以实现,东北和华北将连成一片,冯玉祥、郭松龄与李大钊相互呼应,再借助苏俄的援助,足以让中国黄河以北的局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以说,这个计划宏伟且周密,如果成功,中国历史或许会走向截然不同的方向。
但遗憾的是,日本在东北有着巨大的利益诉求。郭松龄起兵后,日本担心东北局势失控,便与张作霖签订了《日奉密约》。
当郭松龄的部队抵达奉天城下时,日本关东军从侧翼发动攻击。
郭松龄陷入绝境,被迫带领卫队突围,最终被杨宇霆杀害,这一伟大计划就此夭折,中国历史也错失了另一种可能。
1927年,张作霖以安国军总司令的身份进驻北京。
4月6日,他派兵逮捕了李大钊。当时,李大钊声名远扬,各界人士纷纷展开营救行动。
然而,西方国家给张作霖的建议是可以处死李大钊,张学良和张宗昌也主张立即行刑,蒋介石更是给张作霖送去“速行处决,以免后患”八个字。
4月28日,张作霖动用绞刑,残忍地杀害了李大钊等20名革命者。
从1921年建党到1927年牺牲,李大钊做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大事,有些取得了成功,有些遭遇失败,还有些当时看似没有成效,却在多年后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党组织力量还较为薄弱的时期,李大钊凭借一己之力,撑起了北方革命的半边天。
1949年,毛主席初入北京时感慨道:30年前,我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四处奔波,在北平遇到了李大钊同志,他是我真正的良师益友。如果没有他的指引和教导,我真不知道自己会走向何方。
推荐《红墙大事》
一本超级精彩的书 ——《红墙大事》。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和详实的史料,带我们走进那些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它犹如一扇时光之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风云背后的故事。
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会被书中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分析所吸引。作者以严谨的态度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和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