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乱世出英雄,在中国历史上英雄人才辈出的时期不外乎春秋战国、三国等这样的混乱局面。进入近代以后,民国也是军阀林立、人才辈出的时期。张发奎便是这一时期不可多得的军事将才,他带出来的兵有11位都是新中国的开国将帅,可见其能力之优秀。
这样一位人才,为什么在新中国的历史中没有被提及呢?究其根本还是站错队、没有信仰的缘故。
1896年他出生于广东的一个普通家庭,此时中国局势混乱不堪,清政府的政权摇摇欲坠,张发奎就读的私塾教授的东西早已经不合时宜。正巧这时张发奎和其同伴在下水玩耍时,那位同学不幸溺水身亡,此时年仅15岁的张发奎担心被追责,于是便连夜出逃。
逃亡路上的张发奎因年龄小,也没什么技能,只能四处给人打黑工赚钱。不久他看到街道上有军队在招兵买马,本着包吃包住的念头他加入了军营,开始了他的传奇人生。
张发奎加入的部队不是别的,正是孙中山先生倡议建立的属于自己的武装,此时一切都还在起步阶段。不过他又考入了陆军学校,在此期间还加入了同盟会,是革命的老元勋了。
凭借着年轻、一腔热血等精神,张发奎不怕吃苦、每次战斗都冲到最前面,很快便得到了上级的赏识,。除此,他还曾在孙中山先生身边工作,担任其贴身侍卫。保卫伟人的人身安全。到了1920年,他又被孙中山先生命令参与北伐工作,此后一路为新成立的广州国民政府南征北战,先后拿下陈炯明、桂系军阀等割据势力。
而他也因为功勋卓著被授予上尉副官一职,之后又不断再升迁,最终仅一年时间他就升到了营长。过了一年,他又成为团长,此时他才不到27岁。能获得这样快速的升迁以及重用,都是因为他作战是拿命换的,他打仗异常勇敢,甚至敢赤手空拳上去干,江湖人送外号“大王”。
在他的以身作则下,其底下的士兵也都相比其他师团的肯吃苦、肯往前冲。到了1926年北伐战争时,他已经成为地位举足轻重的师长了,他带的兵远近闻名,备受中央重视。
1926年7月,北伐军打到了武昌,当时他们的敌人是占据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军阀吴佩孚,这场战争毫无疑问是个热战。当时很多人都不看好北伐军能打过吴佩孚,但结果令人大跌眼镜。
汀泗桥一战,吴佩孚军损失惨重,几乎被全歼,而张发奎军伤亡的士兵很少。且汀泗桥地势险峻,易守难攻,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认为此战不好打的原因,但张发奎硬是打了下来,还打得非常漂亮,在战斗中他还一直冲在最前面。
经此一役,吴佩孚已没有多余势力与气势汹汹的北伐军相抗衡,不久北伐军便顺利占据了武昌等长江地区,再顺着该地区一路南下到南京、上海,将吴佩孚势力彻底清扫了出去。
按说张发奎贡献如此巨大,但为何之后很少听人提起呢?
占领下南京没多久,蒋介石就背叛了革命,突然屠杀逮捕我党人士和国民党内的左派,之后在南京建立政权。但当时国民党内部还有一个大派别,即以汪精卫为代表的左派,张发奎对其忠心不二。
后面的事情都很清楚了,张发奎一直跟随汪精卫势力起兵反蒋,一向百战百胜的活阎王最终没有成功讨伐蒋氏势力,反而主力皆被其歼灭。因为他的军事才能实在出色,当时蒋介石也对他进行了多番拉拢,但张发奎就是不从,自始至终都对汪精卫忠心耿耿。
不久在讨伐蒋介石中,日本法西斯主义突然入侵我国,为了全民族统一战线抗日,他又积极投身于抗日战争中。对此他和蒋介石等人也都暂时放下成见,达成合作一心抗日,在淞沪会战、桂柳会战等重大战役中,他再次发挥了突出的能力,多次力挽狂澜。
解放战争时期,他仅被蒋介石授予没什么实权的职位,而其主力兵也在多年的南征北战中损耗无几。最终因看不惯国民党内部的派别以及贪污成风的环境,张发奎于1949年7月前往香港养病。
而我党的朱总司令、粟裕将军、叶剑英元帅等11为高级将领都曾在他的手下当兵,但最终因其对共产主义没什么兴趣,之后便各自分道扬镳了。总的来说,不论政治立场,张发奎将军为北伐以及抗日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值得后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