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至1939年间,蒋介石早年的秘书毛思诚为给蒋介石编修《年谱》等个人传记资料,保存整理、收集抄录了一批蒋介石的日记、来往函电、家书公文等文献,后来著有《蒋公介石年谱初稿(1888—1926)》(即《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
在蒋介石日记研究工作中,对比其正本内容与毛氏抄本及毛思诚所著《年谱》一书中的相关记载,其内容文字异同及蒋介石修删内容的比较,是一项非常有趣又很有意义的课题。
△蒋介石亲笔修改的日记类抄本底稿。图片来源:“世纪杂志”微信公众号
本来,蒋介石对其日记是不准备公开的,所以他在其中记载了许多隐私,但他知道秘书们所作的抄本除了备份之外,是要用来写年谱出版的,故他对抄本和年谱稿本就进行了认真的审改。从目前校勘的情况来看,蒋介石对其日记抄本与年谱初稿的原则性删改主要集中在政治与家事、个人品行等方面。可以从以下三点分析其情况与缘由。
一是因为政治背景时过境迁,个人立场发生变化,蒋介石对自己过去的讲话、文稿中的内容不再认可,需要全删或全改,以便“与时俱进”。
如1926年8月15日年谱稿存录蒋介石对第十二师官兵训话稿中,原有一段他痛斥吴佩孚和帝国主义“讨赤”口号的文字,其内容口吻非常革命,慷慨激昂。充满革命激情的文字,乃至于他曾经说过的“反共就是反革命”口号,都被蒋介石在审改时以红笔一圈悄然删除了,其原因不言自明,这时的蒋介石已经变了,他已不再反帝亲俄,甚至他已经不再“云赤”,还加入了“讨赤”的队伍,亲自向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开战了。
二是因为蒋氏个人婚姻的变化,他与宋美龄的结合,使其在对外宣传中必须避讳乃至完全隐匿他过去与陈洁如、姚冶诚的婚姻关系。
△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照。图片来源:《蒋介石与现代中国》
1926年,正是蒋介石与宋美龄热恋时期,在他的日记中,已经有许多他倾慕宋、热恋宋的记录,但同时,他与当时的妻子陈洁如刚结婚五年,按常理应仍是感情较好之时,但因宋美龄的出现,使蒋陈关系已濒于破裂。于是,在蒋介石的日记中,便如实记录了他对两位女性的感情演变。
1926年时,蒋介石在日记中已对宋用尽溢美之词,表达出无限的爱慕,“下午美龄将回沪,心甚依依”。而对陈洁如则由爱渐变为指责、批评乃至厌恶,“洁如治家无方、教育幼稚,不胜怨恨”“洁如不谙家事,心甚懊闷”“得洁如书,知其迁赁月租七十二元华屋,不胜愤恨,奢靡趋俗,招摇败名,年轻妇女,不得放纵也”。甚至发展到自我怀疑和慨叹:“洁如胶执性成,岂余有不德乎?”
不仅如此,此时还有第三位女子,即被蒋介石称为“纬国母”的第二个夫人姚冶诚也在日记中出现了。1926年7月2日,姚冶诚带着蒋纬国到广州探望蒋介石。蒋介石在当天日记原本中记道:“晚傍回黄埔,以纬国母子来粤也。”到了《年谱》正式出版时,仅剩下了“傍晚,纬国省亲抵粤”这一句话。类似的还有7月30日日记中“七时后起床,以洁如无了(聊),心甚懊闷,致函规之读书治家”一句,被蒋全删去了。
三是蒋介石对自己性格缺点的掩饰,以维护自己的“正面形象”。比如,他曾在争吵激怒之下打了大舅子宋子文耳光之事,抄本做了和缓处理,到了《年谱》里,有关这些记录已然全不见了踪影。
总的来看,蒋介石对日记抄本及《年谱》稿的审改,其出发点就是基于政治的需要和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