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吴昊
春天一到,在潍坊放风筝的人又多起来,孩童和老人往往是主力军,青年人与中年人多半是看着跃跃欲试,倒不是不想上手一块放一把,只是大多因为经年不放,手法略有生疏,待走近了才生出一股子“近乡情怯”的羞涩之意。这是潍坊人对于风筝的特殊情感,让人无论以后走到哪儿,都还能记得家乡的风。
潍坊风筝,是潍坊人刻在基因里文化的根。
明代就有扎风筝手艺人
关于风筝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据《韩非子·外储说》记载:“墨翟居鲁山,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
风筝问世之后,据传主要被用作军事需要。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娱乐的玩具。宋朝时期风筝已在民间广泛流行。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中国的风筝流传到世界各地,先是传到日本和朝鲜等近邻国,后又漂洋过海,传到了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直到更远的东方岛屿上。
潍坊作为中国著名的风筝产地,自明代起已在民间出现扎制风筝的手艺人。清代,随着放风筝习俗的流行,风筝艺术亦达到鼎盛阶段。道光年间,郭麟吟清明的一首竹枝词描绘道:“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郑板桥有诗曰:“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飞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这些诗句都描写了潍坊人放风筝的场景,说明在当时,风筝就已经是潍坊一种非常常见的民间玩具。
《潍县志》记载:“清明,小儿女作纸鸢,秋千之戏,纸鸢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之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惟妙惟肖,奇巧百出。”可见在清末,潍坊就已形成了固定的风筝市场,全国许多地方的商贾都来潍坊购买风筝,一时间“花样翻新招主顾,双双蝴蝶鸢成行”,涌现出了一大批手艺高超的风筝艺人。
一直有城乡两大派系
从1984年开始,一年一届的潍坊国际风筝会,对发掘风筝文化,弘扬风筝艺术,加强与世界风筝的交流、合作,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中外风筝文化的交流,丰富和发展了潍坊的风筝文化。潍坊风筝源远流长,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生活情味,向以扎、糊、绘、放闻名全国,享誉世界。
1988年4月1日,潍坊正式被第五届国际风筝会主席团确定为“世界风筝都”。
据杨红卫介绍,如今的潍坊风筝主要分为现代风筝和传统风筝两大类。其中现代风筝又细分为转体风筝和运动风筝。传统风筝的种类就比较多了,包括以龙头蜈蚣为代表的串类风筝、硬翅风筝、软翅风筝、以太极八卦图为代表的平面风筝、立体风筝、自由类风筝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潍坊风筝的种类也越来越多,2006年5月20日,潍坊风筝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潍坊风筝一直有城乡两大派系之说,所谓“城派”是老潍县以十笏园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派”风筝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从唐宋开始,直至明朝,潍坊地区的风筝渐渐形成了独特的城派代表风格。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是潍坊城派风筝的繁荣时期,并且成为皇家钦点的贡品。“乡派”风筝的代表便是潍坊的杨家埠风筝。杨家埠风筝是群众性风筝的典型代表,它是以民俗性扎制、商品性销售和群众性放飞为特点的产品。色彩艳丽、工艺粗犷、绘画套印手法与木版年画如出一辙。
潍坊人对风筝的感情,总是有点特殊的。在“90”后的记忆里,中学时候的课外实践总少不了扎制风筝,细细的一根线穿过薄薄的纸张,将少年人的梦想与希冀放飞,这样无论以后走到哪里,对故乡的思念就像那根风筝线一样,扯不断也放不尽,任时光流转,也始终会记得故乡的风。
这是属于潍坊人的浪漫,也是扎根在潍坊这片土地上徘徊千年的文化基因。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