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4月19日电(记者强勇、戴锦镕、徐凯鑫)四月的春风拂过松花江,冰层碎裂的脆响唤醒了沉睡的北国。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的松花江畔,冰块相互撞击,顺流而下。冰排远去,渔歌响起,赫哲族人期盼已久的开江时节到来,奏响了一曲传承千年的渔猎文明序章。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交汇构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余脉,曾世代以渔猎为生。江水奔涌,鱼群溯流而上,沉寂一冬的渔船将再度扬帆起航。对赫哲族人而言,开江是自然的节律、是一年生计的开始。
“开江鱼不仅鲜香味美,而且脆嫩爽口!”熟悉做鱼技巧的厨师罗景波介绍,赫哲族“无鱼不成席”,从“三花五罗”到“七十二杂鱼”,每种鱼的做法都有独特讲究。
“鱼皮制衣酒敬神,狗拉雪橇赫哲人”,在赫哲族人眼里,鱼不仅是食物,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他们以鱼皮为纸,以鱼骨为针,将千年渔猎文明的智慧凝结在一件件鱼皮制品之中,逐渐成为知名的“鱼皮部落”。
年逾七旬的赫哲族老人尤文凤,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传承人。从小,母亲就为家人制作鱼皮衣,教她用一张张有韧性的鱼皮剪裁缝制出妙趣横生的鱼皮画。
“早期鱼皮画的制作以裁剪、镂空、拼接、粘贴为主,偏平面化;画作主题也大多是赫哲族的生活日常,比如捕鱼、晒网、晾鱼干……”尤文凤说,鱼皮承载着赫哲族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将他们的审美观念、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代代相传。
同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传承基地内的鱼皮画。新华社记者 戴锦镕 摄
栩栩如生的东北虎、立体生动的孔雀、可爱灵动的小老鼠……在同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传承基地,各类鱼皮挂件、鱼皮画让人目不暇接。传承基地中热闹非凡,十几位学员正在基地负责人杨双艳的指导下,学习制作鱼皮制品。
“学员们几乎每天都来学习,这里的制品都是我们一起制作的。”杨双艳介绍,2017年成立传承基地以来,共免费培训过两千多名学员,做好的鱼皮制品售卖后也会给大家分成,年销售额约100万元。传承鱼皮技艺的同时带动就业,杨双艳曾经的学员王洪珊学成后自己创办了工作室,售卖鱼皮挂件等制品,每年收入五万元左右。
杨双艳正在指导学生制作鱼皮制品。新华社记者 徐凯鑫 摄
据了解,目前同江市有一定规模的鱼皮工艺品经营企业有10余家,非遗工坊近20处,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
每个周五,同江市第五小学的特色非遗课堂上都会传来曲调悠扬的“伊玛堪”。伊玛堪是赫哲族独特的曲艺说书形式。教师吴静和同学们一同表演,以说唱结合的方式将赫哲族的故事娓娓道来。吴静的父亲吴宝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伊玛堪传承人,现在,父女俩一起让伊玛堪被更多人了解。
吴静正在给同学们上课。新华社记者 戴锦镕 摄
除了伊玛堪,学校还开设了赫哲语、鱼皮画、陶艺、剪纸等特色课程。“学校有近40名赫哲族学生,开设非遗课堂可以让大家沉浸式体验赫哲文化,不仅孩子喜欢,家长也很认可。”校长杨建成说。
在同江市第五小学,学生们正在制作陶艺作品。新华社记者 徐凯鑫 摄
同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李鼎仁介绍,当地重视非遗文化传承,已组织创建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人才智库。“要让非遗‘活起来’。”李鼎仁说,同江在街津口乡和八岔乡等地建立多个非遗研学基地和传习所,截至目前,累计有1500余人参与学习,推动了非遗的有效传承。
松花江奔腾不息,赫哲族渔歌在江畔回荡。从舌尖上的鱼肉美食到指尖上的鱼皮画,从悠扬的伊玛堪说唱到热闹的非遗课堂,赫哲族正在新时代唱响文化传承的欢歌,如江水般奔涌向前,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