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山高新区社区桥湾居民区横泾小区,一片180平方米的“社区微花园”近日成了居民们的“心头好”。环形步道旁火焰南天竹随风摇曳,佛甲草铺就的花境中,老人悠闲晒太阳,孩童嬉笑奔跑,几张可移动的“议事桌椅组合”更是成了居民议事的“根据地”。然而半年前,这里还是臭气熏天、违建扎堆的“治理死角”。


社区微花园

“一桌四椅”破僵局

“鸡舍的臭味熏得人不敢开窗,违建大棚挡住采光,投诉了多次也没解决。”回忆起前几年的场景,居民吴女士仍心有余悸。面对反复搭建的违建和居民矛盾,桥湾居民区党总支搬出了“秘密武器”——可移动的“一桌四椅”。党员、居民、城管、设计师围坐现场,在刺鼻气味和杂乱环境中展开“沉浸式协商”。“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紧迫感更强了。”一位参与协商的居民坦言。


治理前违建扎堆

通过现场讨论,设计师重新规划空间布局,政府部门现场解答拆违、绿化养护等疑虑,争议多年的景观方案最终落地。兼具议事、休闲功能的“一桌四椅”还衍生出更多场景,凉亭“茶话会”破解停车难题,健身区“晨议角”促成儿童乐园落地,连闲置角落也变身为共享充电站。

从“旁观者”到“当家人”

改造过程中,曾反对声最大的董老伯主动加入“护花使者”队伍;小区投诉量同比下降50%,志愿者队伍持续壮大。如今的微花园,白天是老人的休憩乐园,傍晚化身“家长里短议事厅”,周末则成为亲子种植课堂。

“治理不是大拆大建,而是绣花功夫。”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慧表示,这些可移动的“治理细胞”已蔓延至更多社区角落,让居民在赏花、下棋、歇脚时自然参与共治。最好的改变,是让居民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当一张桌子成为对话的起点,当一处花园变成共治的舞台,社区的温暖便悄然浸润每个角落。“现在提建议、聊规划成了习惯,我们才是社区的‘当家人’!”一位居民笑着说。

原标题:《从“违建死角”到“社区微花园”,“一桌四椅”如何让居民变身“当家人”?》

栏目编辑:顾莹颖 图片来源:高新区社区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赵菊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