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的北京,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平原、夏晓虹家中一片忙碌景象,
36箱藏书被一一标记,
运往首都图书馆。
北京日报记者专访,走近北京大学中文系著名学术伉俪陈平原、夏晓虹。
这对学术伉俪决定将藏书分批捐赠,
原因直接而简单:
“家里藏书太多已经放不下了,
甚至影响了日常生活。”
然而,这座“书城”虽显凌乱,
却藏着他们的读书哲学。
首图工作人员正在装箱
1
一座“书城”的诞生
推开陈平原、夏晓虹的家门,50平方米的客厅被四壁通顶的书墙挤压得逼仄,却自成一方天地。
这里没有设计师的“极简美学”,只有夏晓虹亲手规划的“实用主义”——书籍从墙角生长至天花板,又向沙发、五斗柜、壁橱、餐桌漫溢,方知“书城”洵非虚言。
但“读书人自有章法”,夏晓虹总能精准找到所需资料。
书柜深处还藏着许多故事——30年前从广东老家带来的旧式洗脸架静静伫立,漆色斑驳,承载着陈平原的乡土记忆。陈父赠予夏家的书法,墨迹已泛黄,却见证了两代人的情谊。
书房里最“传奇”的藏书当属《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夏晓虹回忆,为凑齐这套六册文献,夫妇二人辗转北京、上海、兰州、广州,跨越地理与时间,才让这套书“团圆”。
而陈平原最得意的收藏是一本周作人1935年的毛边本《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一共十一本他全部买下,不过现在只留下一本,其他全部送走了。
来源:北京日报
他们笑称,自己写的书都“藏”在书柜深处,“写得多不等于写得好,有人两三本书就能打遍天下,我们平时笔耕不辍,能走到哪一步算哪一步,所以不敢以数量来夸耀。”
2
职业读书人的快意江湖
陈平原自称“职业读书人”,读书是饭碗,也是生命状态。家中藏书不以珍本炫目,却因“职业需要”包罗万象。
做文献的人锱铢必较,不肯放过断简零编。对文献持久的兴味不可避免地造成藏书的纷乱,但在陈平原看来,这也是史家本色:“读资料、版本都是我们经常考虑的问题,所以家里的藏书乱跟这个有直接的关系。”
书海泛舟,在时间的淬炼中,博观群籍的上下求索最终凝结为学问的识断与洞见。
从晚清画报、民国期刊到海外汉学著作,堆叠出近现代中国的思想图谱。“真正的读书人,古今是不分的。没有说只读现代书,不读古代书。再加上传统的文史不分,藏书芜杂也就可想而知了。”
夏晓虹研究梁启超时,每到一地必访梁氏佚文,三十年积累终成皇皇三卷本的《饮冰室合集集外文》;陈平原出版过一部极富影响力的专著《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书一写完却将资料悉数散尽。“就像吃东西,一样的东西吃太多,会吃伤的。”
夏晓虹辑《饮冰室合集集外文》
藏书对他们而言,是“活的”学术工具。“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及阅读范围扩大,书需要不断地收。可是有些书用过了,就不再需要保留。”唯有书中“惊鸿一瞥”式的旁征博引,见证了作者惊人的资料掌握程度。
3
书房里的“无用之美”
这座书城不仅是学术战场,更是文人雅趣的栖息地。
陈平原刻过一方藏书章:灯下并肩读书的小人儿,是他与夏晓虹的剪影;书柜里还藏着比亚兹莱插图、学生赠送的贺年卡、相偕同游的合影。
右图为陈平原刻的藏书章
来源:北京日报
陈平原坚持用毛笔题写著作书名,提倡“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的写字”,主张将写字作为一种陶冶性情的生活方式,无须走向专门的技艺,也不为书法展览而作。
“在电脑时代,保持笔墨纸砚的趣味,让书法或者是写字这种技能和鉴赏的眼光能够流传下去,借此养成一个读书人的文气,这样就行了。”
陈平原亲自题写标题的“学术史”三部曲
夏晓虹则从历史小丛书中培养出对近代史的痴迷,笑言“父母藏书让我进了中文系,但历史才是心头好”。
谈及读书,陈平原警惕“功利化”:“我相信,很多的纸质书将来会往以下方向发展——典藏的,审美的,把玩的,而不纯粹是传递知识的。如果纯粹从传递知识的角度来说,电子书完全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陈平原更愿意提倡读“无用书”——超越考试与文凭,在文学、哲学、艺术中寻找精神的丰盈。他还指出,“学会自己读古文,而不是看白话译本,是一个有文化的中国人基本的修养。”
来源:北京日报
韩国学生曾感慨陈老师读书“读得很开心,不苦,而且自得”,或许,这是对一个“职业读书人”最好的褒奖:书海无涯,却以欢喜心抵岁月漫长。
4
从父辈书房到学术江湖
陈平原的父亲是语文教师,家藏普希金诗集与古典文学,滋养了他“近传统文士”的气质。
夏晓虹出身编辑世家,从小博览群书,在历史小丛书中培养出对近代史的痴迷,笑言“父母藏书让我进了中文系,但历史才是心头好”。
他们自称“未被规范的一代”:“上天下地,有兴趣便去闯”,这种自由贯穿学术生涯:陈平原从苏曼殊的宗教色彩研究进入北大,夏晓虹以女性视角重构晚清。
如今,他们的藏书陆续捐向图书馆,
但“书城”精神未灭。
陈平原说:“书如流水,不必强留”
诚然,书可聚散,但文气长存;
学问有涯,而趣味无界。
这对学术伉俪活成了许多人向往的模样:
把职业活成志业,将学问过成生活。
或许,真正的书房从来不在四壁之间,
而在读书人“古今不分”的视野
与“逃出樊笼”的虎虎生气里。
看完陈平原和夏晓虹夫妇的读书之道
你有什么想和书友们分享的吗
在留言区展开来说说吧
2位幸运读者将获得
“北大学者书房”套书中的一本
解锁北大名师的生活方式
探访学者的精神家园
公号粉丝限量专享
扫码领券后折合5折优惠
扫码进群,更多福利
-End-
观点资料来源:
《第一等好事:北大学者书房》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学术的尊严,精神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