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博士博主发帖,太可惜了,北大42岁副教授去世。



看他的简历,应该跟我是同一年参加高考的,当时从四川考上北大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他去的还是北大的实验班-元培学院。元培学院的名来自于北大著名校长蔡元培,设立元培实验班,是为了培养具有北大风格的各行各业新时期高素质人才,进入元培班更是难上加难。

北大本科毕业后继续在北大读了博士学位,然后去人大任教,十年后在2021年重新回到北大任副教授,不出意外应该会继续在北大评上教授,培养更多的人才

没想到啊,年纪轻轻就不幸去世,真的太让人惋惜了。这个年龄应该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家中的顶梁柱倒了,这个家后面的日子可怎么过啊……

最近一段时间高校年轻教授去世不少,甚至比前两年还要频繁,看着每年必须完成的KPI,每天睁眼就是想办法去搞项目,啥时候是个头啊。

  • 这究竟是咋回事?

4月18日,“北大发布”微信公众号发文,沉痛悼念陈昊老师。



陈昊(1983-2025.4),四川成都人。2011年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获得中国古代史博士学位,之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任教,现任教于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

据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官网介绍,陈昊教学和研究主要围绕中国3-13世纪的医学史、知识史和文化史展开,关心的问题包括医学知识群体的历史、医疗和信仰的历史、写本和早期印本时代的书籍史以及中国古代社会面对疾疫等灾难时的应对和集体创伤。近5年来,他的研究也开始涉及近代和当代的议题,当前进行的研究课题有两项:第一项是试图在全球知识流动的背景下理解20世纪初期东亚医学史等学科的建立和发展;第二项则在近20年疾疫大流行的背景下,重新理解东亚动物和人的历史。

  • 针对此事,网友们纷纷议论,感慨万千。

我们来看看网友们的唏嘘和评论:

希望我们的社会松弛点,不要没头没脑的内卷了,按客观规律办事。任何事务发展都有其发展规律,欲速则不达!

国家应该对知识分子和科技人才,每年安排他们去体检一到两次,关怀他们的健康状态,及时发现情况。

年轻人压力太大了,压力的问题怎么去解决?年轻轻的孩子,父母怎么受得了?孩子你一路走好吧!

陈昊副教授年仅42岁便离世,这对北京大学以及整个学术领域而言,都是极其沉痛的损失。在学术生涯的黄金时期骤然离去,中断了他在学术道路上可能取得的更多辉煌成就,也让学界失去了一位极具潜力的优秀学者。

读博士呕心沥血才毕业,参加工作第一年青年基金,再过两年面上自然基金。备课上课晚上写论文写本子,关键还有买不起的房子生不起的娃,一个人高强度高符合高压力工作结果能怎么样?

学历史的,学文的达到一定高度必须停下来学理,就如同搞来了许多原材料放在车间里却不会深加工,最终逻辑混乱引起植物神经紊乱,身体过度透支要了命,这是当下中囯高知的致命缺陷,许多高知英年早逝,专业深耕不如换个维度看问题。

又一位80后走了!这是为什么?是累的吗?好像很有规律性的,都是40多岁的年轻人啊!太让人痛心了!

  •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北京大学和媒体发布的陈昊老师的照片都是他年轻时候的照片。

从照片中可以看到,陈昊老师留着短发,眼含星辰,长得很清秀很帅气。

但笔者查阅资料发现,陈昊老师的近照已经大变样了。可以肯定的是从2022年开始,陈昊老师已经发福了。陈昊老师参加了2022年的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第三届开学迎新仪式,从当时的合影照片中可以看到,陈昊老师已经发福,头发也稀疏了,还戴上了眼镜。



2024年,陈昊老师依旧参加了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2024-2025学年迎新暨开学仪式,从现场照片中可以看到他依然是发福状态。



这一年,他还参加了北大科技史第五届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的闭幕活动,从现场照片中可以看出,他依旧发福,脸色有些许憔悴。



看到这些照片,不难让人觉得陈昊老师过劳肥了。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陈昊老师埋头做学问,避免不了久坐,又加上缺少运动,中年发福难以逃脱。

而关于死因,有知情人士透露,陈昊疑似是因为脑梗离世。



如今斯人已逝,让人唏嘘!如此光辉璀璨的人生履历,却没有逃脱英年早逝的遗憾。这也再次提醒所有人,安康才是每个人最宝贵的财富。希望大家劳逸结合,注意身体。愿逝者安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