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兰州文理学院的一则招聘公告在社交平台刷屏,引发激烈讨论。招聘待遇中赫然写着:博士入职满2年直接晋升副教授,无需评审;硕士学历的配偶可随调入编。网友直呼“这波操作太狠了”“高校抢人已经卷到拼家属了?”这到底是教育改革的创新突破,还是“萝卜坑招聘”的变相操作?

一、高校“抢人大战”背后的焦虑:给钱给编给职称,只为留住一个你

在高等教育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地方高校的“人才焦虑”早已不是秘密。兰州文理学院作为甘肃省属本科院校,既非“双一流”,也非一线城市高校,想要吸引优质博士人才,常规的薪资和科研启动经费显然不够看。于是,职称和编制成了“杀手锏”

根据现行高校职称评审制度,博士入职后通常需经历讲师阶段,再通过论文、项目、教学等综合考核晋升副教授,短则3-5年,长则遥遥无期。而兰州文理学院直接“跳过”评审流程,承诺2年直升副教授,相当于为博士打通了一条“职称快车道”。此外,配偶随调入编更是戳中许多“学术夫妻档”的痛点——解决了家属就业,等于解决了人才的后顾之忧。

有网友调侃:“现在高校招聘不仅拼待遇,还要拼‘家庭大礼包’。”但背后折射的,是地方高校在人才争夺战中的无奈:“双一流”高校靠平台和资源抢人,普通高校只能靠‘破格’和‘福利’突围。

二、争议四起:是公平激励,还是破坏规则?

争议的焦点集中在两点:

“直升副教授”是否违背学术公平?
有观点认为,职称评审本应基于学术成果和教学能力,直接“保送”副教授可能降低教师队伍质量,甚至滋生“躺平”心态。一名高校教师留言:“我们累死累活评职称,别人却靠政策‘开挂’,这公平吗?”
但也有支持者指出,“破五唯”改革本就提倡不拘一格降人才,地方高校在特定学科急需人才时“特事特办”未尝不可。教育部近年也鼓励高校探索分类评价、直聘等灵活机制。

“配偶入编”是否存在政策风险?
事业单位编制向来是“严进严出”,配偶随调入编是否合规?是否变相挤占公共资源?有网友质疑:“如果配偶学历和能力不达标,仅因婚姻关系入编,是否对其他求职者不公?”
对此,校方尚未明确回应。但根据现行政策,事业单位“随调”通常需符合岗位要求并通过考核,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弹性空间。

三、深层追问:高校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这场争议背后,暴露出高校人才评价体系的深层矛盾。

“速成式”职称承诺是否与学术规律相悖?
学术成长需要时间沉淀,2年时间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副教授?若只求“数字达标”而忽视质量,恐让职称含金量贬值。

“家属福利”能否真正留住人才?
短期看,政策确实能吸引部分博士落户,但若科研环境、发展平台等“硬实力”跟不上,人才仍可能“拿到职称就跳槽”。

普通高校如何走出“高福利低效能”困局?
与其砸钱砸编制,不如优化评价机制、打造特色学科,用长远规划吸引真正志同道合的人才。

四、结语:抢人不如养人,破格更需立格

兰州文理学院的“激进”招聘,是高校内卷时代的一个缩影。它既是对传统人才评价体系的挑战,也暴露了地方高校的生存困境。但无论如何,教育不是一场“速成游戏”。真正的“人才大战”,不该停留在职称和编制的“价格战”上,而应回归学术本质——用尊重规律的环境、可持续的机制和清晰的职业前景,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

毕竟,给职称易,给未来难。

(文中部分信息综合自兰州文理学院官网、教育部政策文件及公开报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