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风了。

多情的春风掠过狐仙园,年轻的舞者旋身而起,广袖如云团炸裂。一股仿佛仙临的宿命感,从修葺一新的戏台上倾泻而下。

这里是淄博市淄川区的聊斋城景区,一个牵动无数人情怀的地方。新“狐仙”的归来,不仅是歌舞的重生,更是文化的传承。

当非遗匠人在石板路上展示淄博刻瓷的千年绝技,当民俗表演将聊斋俚语化作市井烟火,提升改造后的聊斋城景区已然完成了一场静默的文化破圈——它不再是蒲松龄笔下的二维世界,而是成为可触摸、可体验、可传播的文化生态。

日前,记者走进这处拥有35年历史的老景区,体验其在文化存续与产业重生道路上所进行的这场意义非凡的“实验”。

新“狐仙”归来

4月15日,暮春的淄川区洪山镇晴空万里。蓝天下,记者在聊斋城景区见到了一名年轻的舞者——张梦格。置身牡丹园内的她,身着红色戏服,头戴精美花环,正在为游客演绎《牡丹缘》。大学舞蹈专业的她,于2024年7月入职聊斋城景区,如今是景区新“狐仙”中的一员。

“我从小就喜欢《聊斋志异》,没想到能在这里扮演葛巾仙子,感觉像是圆梦。”张梦格轻拂衣袖,眼中闪烁着光芒。在过去的一年间,她和另外17名年轻舞者一起加入景区,平均年龄不到23岁。她们的到来,为聊斋城景区注入了青春活力。


景区总经理柳佳对这批年轻舞者的加入充满信心:“这些孩子不仅舞蹈功底扎实,更重要的是她们对聊斋文化充满热情。她们用不同的舞姿重新诠释了聊斋故事,让古老传说焕发了新生。相信,随着她们对聊斋故事的深入了解,一定能让景区旧貌换新颜。”

在《龙女情》节目中,23岁的梁晓艺扮演的小龙女同样受到广大游客的喜爱。她告诉记者,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专门研究了《聊斋志异》中与之相关的故事。“我想让观众看到的不只是舞蹈,更是龙女的情感。”梁晓艺说。


而21岁的曹馨心,在《聊台仙》节目中扮演婴宁。这个爱笑的角色,让她成了游客心中的“开心果”。“婴宁的笑是聊斋故事中最动人的风景,我希望自己的笑容也能感染大家。”曹馨心说。

18名年轻舞者,用各自的舞姿重新诠释聊斋故事,让古老传说焕发了新生。她们在牡丹园、狐仙园、聊斋宫中翩翩起舞,仿佛穿越时空的新“狐仙”,引领游客走进一个奇幻世界。

前世和今生

聊斋城景区的变迁,是淄川文旅产业发展的缩影。4月15日,在景区新游客中心内,64岁的蒲松龄第十一世孙、聊斋书画院院长蒲海啸,向记者讲述了景区的由来。

上世纪80年代末,蒲家村还是个以小煤井、车队、五金制品企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小村庄。随着集体经济壮大,村里决定发展旅游业。“1989年前后,村里陆续投资建设了蒲松龄艺术馆、狐仙园、石隐园。花钱最多的是聊斋宫,投资了1000多万元。”蒲海啸回忆道。这些景点,为聊斋城景区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历经岁月洗礼的聊斋城景区逐渐显得陈旧。“大伙也都期盼景区能有新的变化,希望天南海北的游客都能前来感受聊斋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蒲海啸说。

2024年,聊斋城景区迎来转型升级。景区投资1.6亿元,打造“聊斋宫”“夜话聊斋”“聊斋惊梦”等文化体验项目。总经理柳佳告诉记者:“我们不仅要修旧如旧,更要创新。”记者现场采访看到,新游客中心等一系列配套设施的建成,让景区服务迈上了新台阶。

“夜话聊斋”项目,是聊斋城景区转型的亮点。该项目以聊斋故事为主线,运用全息投影等技术,让游客在光影中体验聊斋魅影。市场部经理蒲萌说:“项目一推出,就吸引了大量年轻游客。这种沉浸式体验,通过年轻游客的打卡拍照,让18名新‘狐仙’各各都成了小‘网红’,使景区在网络上的曝光度越来越高。”


蒲海啸对聊斋城景区过去一年的变化赞不绝口:“如今走进景区,感觉焕然一新。狐仙园修缮得典雅朴素,聊斋宫里的科技元素让人眼前一亮。特别是夜晚的‘夜话聊斋’,让聊斋城有了完全不同的韵味。”

数据显示,自2024年“五一”假期试营业至今,聊斋城景区已累计接待游客50余万人,实现营业收入1300余万元。这处35岁的老景区,真正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守正与创新

在过去的一年间,一场以“齐遇•梦幻聊斋”为主题的非遗主题文化展在山东省文化馆、烟台市文化馆等地相继举办,引发广泛关注。展览不仅展示了聊斋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彰显了淄博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的坚定决心和丰硕成果。淄博市文化馆主任邓永才对此深有感触地说:“在历史中把握时代,成为这场非遗主题文化展诞生地和创作者之间的重要共性。他们互为补充,记录下了淄博的历史截面。”

而聊斋城景区,也在探索非遗与旅游的结合。景区邀请国家级聊斋俚曲非遗传承人蒲章俊,现场演唱《聊斋》俚曲,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聆听古老的声音。


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聊斋城景区将推出裸眼3D大屏项目。在演艺广场,400平方米的大屏将展现《聂小倩》的凄美爱情。有游客对此兴奋地说:“早就听说裸眼3D很震撼,没想到很快便能在聊斋城景区体验到了。”

除了裸眼3D大屏项目,“五一”假期,聊斋城景区还准备了丰富的民俗表演和非遗技艺展示。传承千年的通天绳、川剧变脸、大力士单手托百斤瓷坛、古彩戏法仙人摘豆等绝活,让游客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景区还推出了“刘老根大舞台”爆笑之夜、《乡村爱情》演员互动等活动,让游客在欢笑中体验聊斋文化。

此外,景区还积极整合周边资源,推出了十条旅游线路,包括柳泉寻踪主题游、聊斋文化陶风琉韵体验游、山水揽胜生态游等。这些线路不仅涵盖了聊斋城的核心景点,还串联了周边的工业旅游基地、青云寺、豹岩观等景点,实现了文化、历史与产业形态的现实融合。


至此,聊斋城,这座承载着聊斋文化的老景区,在新“狐仙”的归来中,正书写着新的传奇。“我们守的是聊斋的根,创的是文旅的魂。”柳佳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正与创新间,在奇幻与现实的交织中,未来的聊斋城景区必将吸引更多游客,感受聊斋文化的独特魅力。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姜涛 通讯员仇慧清 李博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