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 老 白
首发:老白读书
01/
病考
这是《聊斋志异》里的第一个小故事,名为考城隍。
故事的主角名叫宋焘,本文简称宋公。
说是有一天他生病躺在床上,突然看见有公差传唤他去参加考试,他稀里糊涂地久跟了过去。
一路经过的地方都很生疏,最终来到一个繁华的城市,像京城一样;到了考试的地方,那里也是壮丽堂皇。
考官有十几个,也不知道姓名,但其中一个长得像关公一样。
考生就两人,除了宋公自己外,另一名是一个姓张的秀才,他先到的已经坐好了,于是宋公就坐另一张桌子。
于是考试开始了。
02/
考试
不一会儿,考题传下来,宋公一看,就八个字:一人二心,有心无心(每个人都有两种心:有心和无心)。
两人各自埋头作题,很快两篇文章作好,呈到殿上。
写的什么呢?
宋公文章的题眼是这样几句话:“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刻意做好事的,虽结果是好的但也不值得奖赏;不小心做了坏事的,虽结果是坏的但也不应该惩罚)
十几位官员互相传看,赞不绝口,看来是稳了。
03/
请辞
果然,为首的官员传宋公上殿对他说:“河南缺一个城隍,你正称职。”
城隍,那是阴间的县官呢。
宋公这才明白,原来自己已然病死,这会正在阎罗殿上考试呢。难怪会看到关 帝圣君!
但宋公是个孝子。
他给阎王磕头哭诉说:“容受重任,岂敢推辞。但我家中有老母已七十高龄,无人奉养。恳请让我侍奉老母安享天年,然后再来听取录用。”
阎王爷看中他,本就是因为他的德行,这个请求不得不重视;但一查宋母的寿限,说还有九年,这时间可不短。
正当众阎罗踌躇之际,关帝发话了:“就让他去吧。我们可以让张秀才先代理九年,到时候再接替就行了。”
于是领头的阎王就对宋公说:“你本当立即赴任的,现在本着仁孝之心,给你九年假期,到时候自然还要来召唤你。”
转头又对张秀才勉励了几句。
张秀才送宋公出城。
路上他告诉宋公,自己是长山县的张某某,还吟诗赠别。
张秀才的诗,宋公大多忘了,只记得其中有这样两句:“ 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 花也有,酒也有,一年四季都像春天一般。没有蜡烛,没有灯笼,晚上仍然明如白昼。)
宋公上了马,就告别而去。
04/
赴任
等宋公回到家中时,犹如从梦中醒来。
此时他已经死去三天,是母亲听见棺材里有呻吟的声音,才急忙把他扶出来的。
回到阳世后,他曾到长山打听,果然有个张秀才在那天死了。
看来一切是真的不是梦。
九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母亲果然去世了。宋公安葬好母亲,洗好澡,进屋就死了。
他的岳父住在城西,那天他忽然看见自己的女婿骑着马来,那马系着雕花胸带,马头则点缀着大红饰物,身后则跟着一众车马随从。
只见宋公登上厅堂,朝岳父拜了一拜,就走了。
岳父感到惊疑,于是派人到乡下打听消息,才知道女婿已经死了。
原来,拜他的是女婿的鬼魂。
至此,故事结束。
05/
简析
《聊斋》这部小说里,寄托着那个时代文人的愿望。
比如这篇考城隍,文眼便在在2句诗文之中: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
名为一个“心”字。
初心与结果谁更重要?
这是一个千古难题,不同时代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而蒲松龄的看法是:
初心更重要。
只要保持心灵的自由与乐观,一年四季都是春天,夜晚也与白天无异,这是一种通过内在修养超越物质条件限制的精神。
明清两代文人受阳明心学影响颇深,心即为理,只要心中有浩然之正气,外界的种种挫折那又算是什么呢?
蒲松龄本人科举之路充满坎坷,屡试不第。
以这篇《考城隍》开篇,是告诉天下读书人,更是告诉他自己,纵使阳间没有出路,只要学问足够好,德行足够高,阴间依然有好前途。
这何尝不是一种寄托呢。
全文完,欢迎 关注、点赞、在看 ,谢谢您!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参考资料:
蒲松龄,《聊斋志异》
您可能还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