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人喉咙的人面鸮、偷人器官的木偶精、吸人灵气驻颜的镜妖……
凭借这股“聊斋风”,就算压了两年,《无忧渡》还是热度全网第一。
中国人怎么就那么喜欢看中国鬼呢?
志怪风又火了
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我感觉人民群众还是喜欢看妖鬼精怪。
积压两年的《无忧渡》空降播出,热度全网第一。
它讲的,就是中式志怪故事。
比如人面鹄,它偏爱吃人的喉咙,每吃一个人,便拥有了对方的声音。
还有一个“伴生妖”,是个音鳗,他以音乐为食,只要一直有美妙的音乐,伤口就能愈合。
镜妖精通驻颜术。
在午夜三分的时候,如果玩招梨仙的游戏(剥梨子,过程中皮不能断;念诵特定歌谣),镜妖就会出现,点化梨子,人吃了便能重返青春。
但这种梨子分子母,镜妖给人吃的是子梨,只能维持七天青春,之后就会油尽灯枯,面如枯槁;而母梨的药效可以维持一年。
还有九命猫妖,换命替死后自己把头安上;看似乖巧的客栈店主女儿是把活人身上的零件安给自己的木偶精;外形可怖的山妖实则是个情种,还会请路边的女主喝喜酒……
就……我感觉真的有点恐怖。
其实,中式志怪一直是影视剧的一块好饼,只不过在以前更偏向民俗悬疑和东方怪谈。
远的有《聊斋志异》。
从80年代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翻拍一次,可以说现在的一线明星几乎都演过聊斋。
近的有《河神》《唐朝诡事录》。
尤其是《唐朝诡事录》,怪力乱神、猎奇轶事、绮梦娇娃……各色情趣杂糅。
甚至在撞上奥运会被分流热度的情况下,续集的热度仍旧稳稳递增至破万。
《唐诡》火了之后,各种古装剧都喜欢加点志怪元素。
《云之羽》有魑魅魍魉,《大梦归离》有缉妖小队,就连武侠剧《莲花楼》都有相关元素。
从古至今,国人怎么那么喜欢看志怪?
中式志怪,魅力在哪?
很多人提到志怪,以为就是恐怖片。
毕竟志怪里有各种妖魔鬼怪,小时候看《聊斋》都被吓过。
但志怪并非恐怖。
志怪强调的是诡,而恐怖强调的是惧。
“志怪”指的是“记录奇闻异事”,通过怪事营造一种持续的诡异氛围,引发一种不安感,进而实现道德教化。
它更像是寓言,描写“恐怖”不是为了吓人,而是借鬼怪之事传递儒家伦理。
就像《画皮》,虽然描写了恶鬼剥皮,但重点在于警示“色欲招祸”;《聂小倩》虽然有鬼魅害人,但最终导向的是人鬼相救的温情结局。
但恐怖不是这样,它更强调恐惧本身,给人制造心理压力。
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纯粹的情绪消费,吓人本身就是目的,没有任何道德教化的功能。
虽然它也会运用到妖、鬼这些志怪元素,但目的都是渲染死亡。
就像《中邪》,虽然有很多民俗符号,但目的是制造心理压迫,让人绝望。
而且,相比于恐怖,志怪是更加浪漫的。
志怪是文人创作的雅文学,不管是语言风格还是故事情节,都有东方特有的含蓄与超脱。
就拿鬼来说,志怪里的鬼一般都比较有道德。
聂小倩虽然是鬼,但是知恩图报;王六郎虽然是水鬼,但能为了救人放弃投胎。不少妖怪不仅不害人,还能和人做朋友。
但恐怖就不是了,里面的鬼不讲武德,存在的理由就是为了害人。
就像《咒怨》里的伽椰子,它杀人没有逻辑,更无法沟通和教化,出现只是为了刺激观众对死亡的恐惧。
要么是厉鬼索命,要么是诅咒传播,总之,人是一定要死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志怪更能被人接受的原因。
因为它是安全范围内的刺激,既有鬼神的猎奇感,又能通过“善恶有报”提供道德安全感。
而且所有的志怪故事,要么是降妖要么是爱妖,这就非常符合从小被孙悟空和白娘子故事“洗脑”的国人审美,相比于恐怖更有情感吸引力。
妖魔鬼怪精有何区别
中式志怪常提到妖魔鬼怪精,那你有没有想过,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首先来看什么是妖。
妖是动植物经过百年修炼而成的,在修炼时如果能一心向善悟道,就有可能修仙,反之,就会成为妖。
妖通常具有人形,行为逻辑也比较像人。
它可以细分为两类——精和怪。
简单理解的话,妖精长得更好看一点,行为举止也更象人。
你看像什么蜘蛛精、蝎子精、兔子精,肉眼凡胎真的很难看出区别。
怪长得就比较丑了,通常是没有彻底修成人形的妖或精。
世间万物都以修炼出人形为目标。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是最根本的,其次是天地,再就是人。所以人是万物之灵,天地之心,只有人体才能更好地承载道,更好地修炼。
但是,动植物修行的时候大多会误入歧途,这就成了怪。
怪不仅长得吓人,而且残暴嗜血,比如黄袍怪,就是下凡作恶的妖怪,还吃过人。
但也有一种说法是,精是器物或小动物初具灵性,灵力比较微弱;怪是凶猛野兽幻化而成。
魔和鬼则区别于妖、精、怪,属于第二个系统。
先说鬼。
鬼是人死后的魂魄所化。更确切的说,是三魂中的命魂,为至阴之物,俗称鬼魂。
由于鬼是人死后的灵魂化成,所以通常在阴间活动,偶尔也有跑到阳间的,但一旦被阴司明令发现,会受到严厉处罚。
它的力量也很微弱,算不上法术,只能吓唬吓唬人,没有实质性伤害。
我们经常说的魑魅魍魉也是鬼的三种形态。
魑是长得像龙但没有角的鬼;魅是长得好看,能迷人心智的鬼;魍魉则是喜欢兴风作浪的水鬼。
魔的来源就比较复杂,主流说法是,它是梁武帝改字而来的。
魔古字从磨,是从佛教传说里来的——释迦牟尼在修炼的时候战胜了魔罗,成功开悟。
当时在翻译时,人们用的是磨这个字,但是梁武帝萧衍可能是觉得磨不能体现释迦牟尼内心的坚定,所以大笔一挥,把下面的石改成了鬼,就有了魔。
于是,在日后的发展中,魔就成了纯粹的恶,且法力高强。
而且,由于释迦牟尼战胜魔罗也被解读为战胜心魔,于是,心魔也成了扰乱修行的幻象,修仙者因心魔步入魔道,就会成为魔的一员。
世上的鬼千千万万,但最带劲的还得是原汁原味的老中鬼。
hi~inker
欢迎你加入我们的社群
在这个连呼吸都自带KPI的时代,我们打造了一个心灵疗愈空间
在这里,盛放着现代人最稀缺的三样东西:
允许脆弱的勇气
暂停内耗的特权
柔软共振的磁场
我们相信,力量从松绑开始~2025年女性力量元年,诚心邀请更多女性加入我们。
一群女朋友,创造向上的女性能量~
我们将会为大家链接冥想、瑜伽、自然、艺术、茶道、品香…丰盈我们的内心,疏解负面的情绪,提升能量磁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