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傅为群
2000年9月江苏宜兴,在号称“世纪新居”的“太隔花苑”新建绿化地,黑泥正从卡车的翻斗上卸下,突然一团灰绿色的土疙瘩滚落,“古钱”!有人惊呼,在场民工一拥而上,敲开土团,哄抢一空。出土的是南梁“太清丰乐”钱,这是古钱中的大珍,之前存世仅10数枚而已,如今一下子出土了数以千计。消息不径而走,迅即传遍宜兴、传遍全国、传到海外。宜兴市的古钱爱好者随即追寻这批钱币的出土地,最终找到城西,一个叫“西氿湖”的地方,旁边有座“福德桥”。这里原有家杂货店,折迁平地时钱币即随挖泥机带出。据目击者言,出土以“太清丰乐”钱为主,约占总数的60%,余为六朝剪边五株及个别品相粗劣的“大泉五十”。
“太清丰乐”钱铸造于何时?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南朝梁武帝太清年间(547-549)铸造;另说为前凉太清年后主(悼公)张天锡在位时(363-376)所铸。方药雨、罗伯昭先生均以此钱背有“四出”而持前说:郑家相、朱活先生则按钱文气息、内容判为后说。南京藏泉家陈恕斋亦持前说:太清丰乐钱“应属诸梁武,盖敞地曾经出土,多为孟氏所获。所谓以出土地点断古物时代也”。而此次江苏宜兴大量出土,确为前辈泉家所未料到。南梁武帝所铸似可定论矣!
“太清丰乐”钱,“太清”为年号,而“丰乐”两字,朱活先生认为属当时流行之吉语,如《晋书•苻坚传》载“百姓丰乐”。笔者以为“丰乐”亦可指音乐。《易•序卦》“丰者,大也”。“丰乐”即“大乐”,梁武帝尤善大乐。史载“周礼始奏鼓吹,大乐皆以钟鼓礼。钟师,掌金奏,制九夏。梁武帝本九夏为十二雅。准十二律始定大乐,世世因之”(明张岱《夜航船》)。考“夏”乐歌名,《诗•周颂•时近》:“我求懿德,肆于时夏”。郑玄注:“乐歌大者称夏”。“雅”通“夏”,儒家认为周代宗庙之乐“中正和平”歌词“典雅纯正”,奉为雅乐的典范。历代封建统治者取得政权后,都循例制作雅乐,以歌颂本朝功德。梁武帝精通律吕,“据图录多历岁制造礼乐敦崇儒雅”(《南史•梁武帝纪》)。因此,“太清丰乐”的“乐”亦可读作音乐的“yue”,其钱文内涵无不留下梁武帝思想的印记。
梁武帝(464-549),即萧衍,字叔达,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南朝梁的建立者,公元502-549在位。系汉相萧何之后代。原为雍州刺史,镇襄阳,乘齐内乱,起兵夺帝位。他爱读书,重视公文,但优容皇族子弟和官吏,多次镇压人民起义。崇尚佛教,大建寺院,并三次舍身同泰寺。侯景之乱,他病饿而死。
梁武帝在位48年,“太清”为其最后年号,仅存3年时间,其时遭“侯景之乱”,而此时的梁武帝惑于佛教已到了痴迷的程度,最后一次舍身同泰寺“太清元年三月庚子”,“高祖幸同泰寺,设无遮大会,舍身”,后被文武群臣再三恳请并“以钱一亿万奉赎”(《梁书•武帝纪》)。明代大学士张居正叹日“夫人主一身,天地祖宗之所付托,社稷生民之所倚赖⋯⋯(然)弃其身如卖僮,或舍或赎,若非已有,此其四体且不能保,而何以保天下乎!……”
“太清丰乐”钱铸于太清元年四月。从出土伴有大量剪边五铢等六朝钱看,当为流行通钱无疑,而非压胜或供养钱。该钱背有四出,其制与梁铁五铢背四出、北朝永安五铢背四出类同,均为同时代钱型风格,此论先贤早已指出。“太清丰乐”钱文略呈隐起,篆法圆润柔美,钱文四字在钱体方圆之间布局巧妙,太字上一横线作为钱文识读起始标记为历代钱文中创见。艺术水平之高实为南朝钱币之冠。
《梁书》对梁武帝在艺文上的评价极高,“历观古昔帝王人君,恭俭庄敬,艺能博学,罕或有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那是一个皇帝推崇雅乐及清乐(江南丝竹)开始流行的年代,并将佛教定为国教的朝代。史家赞曰:“自江左以来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独美于兹”(《南史•梁武纪》),当然这不仅仅指的是佛教。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