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中,先后有十几位国军高级将领选择起义或投诚方式站在人民阵营中来,继续以另外一种方式来为新政权、新时代作出贡献。

这其中,无论是从历史战功还是军事指挥能力而言,长沙起义的“主角”陈明仁都无疑是最耀眼的一位。早在1925年秋的东征讨伐陈炯明叛乱时,陈明仁便展现出自己骁勇善战的一面。彼时的黄埔学生军顶着叛军的猛烈炮火强攻惠州城,虽然付出了惨重代价,但作为排长的陈明仁冲锋在前,还是第一个登上了惠州城头。

早期参加国民革命军的陈明仁

惠州一战,陈明仁一举成名。老蒋在召集部队官兵训话的同时,点陈明仁出列并命令现场士兵集体鸣枪向陈明人致敬。以这样“隆重”的方式表扬一个人,在老蒋的军事生涯中是极为罕见的。

不过也正因如此,陈明仁正式进入老蒋视野中,一步步青云直上,从中尉排长到中校营长,再到黄埔军校上校大队长、团长、旅长,加之在后来的历次战争中表现突出,陈明仁也成为国军中公认的一员骁勇善战之将。

当然,让人印象最深刻,被称作其军事生涯“巅峰之作”的还是1947年6月的四平之战。此战中陈明仁通过“撒豆成兵”、“鱼鳞式防御”等独创的战术,一度对东北野战军攻城部队造成不小的伤亡,艰难守住了四平城。但也正是这段经历,让两年后长沙起义时的他心存芥蒂,担心我军会旧事重提,清算“四平街旧账”。

最终,陈明仁还是在长沙起义两年后主动赴教员家宴时才得以彻底解开心结。教员一边鼓励他继续带兵,一边幽默风趣的安慰他“我看林打仗就不如你”,最终让他摆脱了心理负担。

影视作品中长沙起义后的陈明仁与毛泽东

那么,回到我们的正题上来,长沙起义时作为国军第1兵团司令官的陈明仁,手中共有4个军和湖南保安司令部约1个师共7.7万余人兵力,4位主力军军长又在起义前后扮演了何种“角色”呢?

结局可能会让多数人感到有些茫然,除了第14军军长傅正模相伴左右、不离不弃之外,其余三个军军长都因种种原因选择了分道扬镳、叛逃而去。在这里,我们不妨先逐一了解下这几位性格和经历迥异的军长。

全程策划和支持陈明仁长沙起义的是第1兵团副司令兼14军军长傅正模。他本人比陈明仁小一岁,与对方既是黄埔一期同窗,又是湖南醴陵的同乡,因此二人关系自然要比其他几人亲密得多,这也是为何傅正模能在长沙起义的关键时刻成为陪伴陈明仁共进退的左膀右臂一个关键因素。

相比陈明仁因老蒋青睐和战场军功显著而在国军中扶摇直上的履历,傅正模的军旅生涯就显得坎坷许多。黄埔军校毕业后,他先是留校任教1年多,好不容易进入北伐国民革命军中担任营长,又赶上“宁汉分裂”,最后落得个津浦路保安大队长兼全路总警察教官的差事,就黄埔同期毕业生的“就业发展”情况看,傅正模应该是混的比较差的一位。

1949年7月下旬,傅正模被任命为国军第1兵团副司令兼第14军军长,但此时国军兵败如山倒的形势早已让他认清了现实,最终选择与陈明仁、程潜等湖南要员走上了长沙和平起义的策划之路。

长沙起义后的傅正模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确保傅正模在衡阳地区被特务监视的家人们安全,主导此次起义的国军元老程潜先是在通电起义第二天公开宣布“扣押匪湘鄂赣边区绥靖司令傅正模”的“迷惑性”信息,使国军内部打消对其参与起义的疑心,而后又派遣专人秘密将傅正模家人转移至桂林,最后促成双方的圆满团聚。

不得不说,整个起义前后,程潜虽然表面不露声色,但关键时刻“姜还是老的辣”……

起义后的傅正模先后担任解放军第1兵团副司令员兼第2军军长、第21兵团副司令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等职,与陈明仁一道走向了人民政权的新生道路。

说完了全心全意追随陈明仁起义的傅正模,再来说说另外三个起义后选择叛逃的军长。



首先是第102军军长成刚。成刚与陈明仁同龄,广义上也算他的湖南同乡,只不过在黄埔期间却是他的“小学弟”。黄埔二期毕业后,成刚先后在东征、北伐中表现出色,由连长、营长一路晋升到团长、副旅长和政训处长等职务。抗战期间,成刚以66军副军长身份随部队参加入缅远征作战,并在后期反攻作战中以11集团军参谋长身份协助宋希濂、黄杰等参与策划和指挥了松山战役、龙陵战役、芒市战役、畹町黑山门战役和缅境的九谷战役。

架设浮桥的中国远征军

1949年7月,为方便起义策划和领导工作,陈明仁将傅正模由14军军长提拔担任第1兵团副司令官,而空出的14军军长位置,由成刚接任。这样一来,14军和102军便全部掌握在成刚手中。

陈明仁的这次调动固然不能说是失当,毕竟出于对确保起义周全的考虑,也该加强身边心腹人员的力量,但漏洞就在于将精锐部队交到了并不完全可靠的成刚手中,一旦对方在起义时“背刺”,后果将不堪设想。

果不其然,陈明仁的信任并没有换取成刚的“投桃报李”,成刚表面上支持起义,暗中却与白崇禧和老蒋取得联络,在程潜和陈明仁通电起义后,他率麾下共4万余人叛逃,使这次起义成果大打折扣。不过,投奔白崇禧的成刚最终还是随国军将领黄杰败走越南,被当地法军缴械后遣返回台。战场上狼狈不堪的成刚,逃到宝岛后也没得到老蒋的重用,在一个闲职任上早早病逝。

其次是71军军长熊新民。熊新民比陈明仁小两岁,毕业于黄埔六期。早在军校期间,陈明仁便是熊新民的学生军中队长,也正是得益于昔日的交集,加之熊新民又是湖南桃源人,因此一路随着陈明仁的升迁而水涨船高。不过,“仕途”太过顺利的他不免在成长过程中滋生出骄傲轻敌的心态。

影视作品中的熊新民

说对于起义的态度方面,熊新民与成刚类似,都是在表面响应起义后又迅速率部叛逃,唯一不同的一点,大概就是成刚从一开始就抱定“背叛”决心,而熊新民更多的是在白崇禧的蛊惑下率部叛逃。尽管如此,他本人在当年12月底的广西解放战场上兵败被俘后,依旧坚称自己是在劝说部队改编时被副军长挟持叛逃的,令人啼笑皆非。

且不说他的副军长是否有把握、有能力挟持这样一位71军“元老”级人物,仅从被俘后熊新民消极和抗拒改造的态度而言,便很难令人相信他的真诚起义初衷……

最后是第100军军长杜鼎。相比于前面几位黄埔兼同乡的交集而言,杜鼎与陈明仁的关系自然没有那么亲近。不过能在陈明仁的第1兵团麾下出任军长,杜鼎本人自然也得有两把刷子。这其中,除了抗战时期常德保卫战中“虎贲师”幸存者的光环外,与李宗仁的儿女亲家关系也是他晋升之路的重要加分项。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层身份的加持,让他很难真正站到陈明仁的一边来,“背叛”之举也就无可避免了。在率100军出逃后不久,杜鼎即在广西战役中被我军全歼,只身逃脱的他辗转越南后,随黄杰、成刚等人一道赴台,狼狈不堪。

抗战时期的杜鼎

不过,比成刚幸运的是,杜鼎虽然也是挂着一个空头衔,但在改行经商后一度做风生水起,本人也成了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最后以98岁高龄辞世,是四位军长中最长寿者。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陈明仁的这次长沙起义,很多人会将它与几个月后卢汉的昆明和平起义做对比:同样是面对国军内外双重压力,同样是手中握有嫡系部队,但卢汉为何能让起义结果显得尽善尽美,而陈明仁却留下了一丝遗憾呢?

这其中固然有国军中央系和地方派系对待同一阵营中人的态度变化。如卢汉在扣押要员张群和中央军将领李弥、余程万时表现的坚毅果断,而陈明仁出于同窗和昔日故交考虑,对前来“传令”的黄杰、邓文仪等人仅做象征性“驱逐”,并没有即行扣留,继而使起义效果打了折扣。

但在笔者看来,陈明仁起义产生遗憾的原因主要还是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对部队的绝对控制、起义前充分动员和信息透明以及有效应对外部干扰。缺少对嫡系部队的控制,便无法做到公开有效的起义信息透明,没有透明的起义信息传达,也就等于让白崇禧和老蒋抓住煽动“策反”的机会,三者是一脉相通的关系。

湖南和平起义时毛泽东致程潜的书信



当然,长沙起义虽有遗憾,但仍不失为一次成功的起义,至少在动摇国军前线的抵抗斗志和统治根基方面起到了摧枯拉朽般作用。或许,对这种意义,我们还可以用教员对陈明仁的另一句话来作解释:

“子良(陈明仁字)啊,第1兵团哪怕只有你陈明仁一个人站过来,这次起义就是成功之举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