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篇文章,我写了这样一些内容,因为黄河决口泛滥,黄淮地区众多河流都消失或者萎缩,如汴河、泗水等等。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同样是因为黄河泛滥,哪些湖泊消失了,又新出现了哪些湖泊?

综合《尚书.禹贡》、《水经注》、《汉书.地理志》等书籍的记载,先秦时期到明清,黄淮地区(主要指河南、山东等省)至少有十个大湖消失,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


济水的上游有两个大湖,荥泽和 圃田泽。

荥泽, 位置大致在今天的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及其周边地区。 《尚书·禹贡》记载:“荥波既猪(潴)。”《汉书·地理志》里说:济水"入于河,轶为荥。"

圃田泽,原址在今河南郑州和中牟之间。《周礼》记载:“ 河南曰 豫州 。其泽薮曰圃田。 ” 《汉书.地理志》:“中牟,圃田泽在西。”

这两个湖相距不远,都是济水流经此地,泄水不畅,在地势低洼处蓄水而成。其中,荥泽消失的时间比较早,消亡的原因是黄河决口,冲出的泥沙淤积。大约在公元前后,王莽当政时期,荥泽已经干涸。

圃田泽虽然也受黄河决口的影响,消亡进度比较慢。北魏时期还有"东西四十许里,南北二十许里",大约200平方公里。但此时的圃田泽已经被分割成二十多个大小不一的小湖,称之为湿地更合适。

同样是济水流到洼地时形成的湖泊,为什么圃田泽会消失的比较慢?有一个重要原因,因为黄河的泛滥,在东汉时期,济水从源头到巨野泽一带已经基本断流,而圃田泽却借人工引黄河水而得以保存。战国修通鸿沟,隋朝又修了通济渠(汴河),引黄河水沟通淮河流域,圃田泽刚好在水道上,可以起到调节水量的作用,一直有黄河水的注入,圃田泽得以长时间留存。

金国时期,因为 通济渠(汴河)淤废, 圃田泽失去了黄河水源,于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已变成一片由若干大小池塘组成的沼泽洼地,清朝以后,被开垦为农田。

逢泽。历史文献上出现的逢泽有两个,一个位于今开封市东南,魏国的逢泽,一个位于河南商丘,宋国的逢泽。位于开封的逢泽知名度较高,是古汴水和古 睢水 的交汇点,并可能为古睢水的源头。 《水经注》记载:“逢泽在浚仪县(今开封西北)东南。” 。公元前334年,魏国在大梁(开封)东南召集“ 逢泽之会”,参加的诸侯国有12个。开封的逢泽在唐宋时期还有记载,元朝起就没有了,应该是被黄河淤废了。商丘的逢泽仅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记载。

菏泽,古代非常有名,现在还有菏泽市。古菏泽的核心区域应该在定陶。《尚书.禹贡》里有:“ 导菏泽,被孟猪。”古菏泽也因济水滞蓄而成,先秦时期面积应在1000平方公里左右,为一大湖。古菏水的水源即来自菏泽,后汇入泗水而入淮,起到沟通南北作用。

雷泽,一名雷夏泽,位置在今山东菏泽市甄城一带。《尚书·禹贡》: “雷夏既泽。” 孔传: “雷夏,泽名。”《史记· 五帝本纪》: “舜耕历山,渔雷泽。” 雷泽也是济水滞留而成,应该为菏泽的下游。

汉武帝时期,黄河瓠子决口,历时20多年才堵上,这此决口严重影响了济水,并最终造成济水的消失。菏泽和雷泽也被黄河泥沙慢慢淤积,缩小,唐朝时仅留下很小的水面,宋元时期已经被开垦成耕地。

济水再往东北流去,又形成一个大湖,巨野泽。关于巨野泽(大野泽)和梁山泊,我已经专门写了一篇《》,这里就不再复述了。

孟渚泽,大致位于商丘东北、虞城西北、曹县东南、单县西南,是中国九大古泽之首。孟渚泽的水源并不来源于济水,而是来源于汳水(汴水)。汳水(汴水流入孟渚泽后,向东流入泗水。在古文献中,先秦时期,孟渚泽的面积达到“方圆500里”,折算一下就是5000平方公里了,难怪为第一大湖。

孟渚泽在唐朝时还有500平方公里左右,李白、杜甫和高适曾同游孟渚泽。在宋金黄河水患中,孟渚泽最终消失。

还有一个大陆泽,属于黄河水蓄积出的湖泊,将专门用一章节探讨。

黄淮地区的古代湖泊,大多是济水遇到低洼处,河水停滞蓄水而成。因为济水为自然河道,没有修筑堤围,水比较浅,这些上古大湖水也不深。黄河与济水的上游距离又特别近,黄河一垮堤,济水就遭殃。因此在历代黄河泛滥的过程中,这些湖泊就慢慢消失了。

相关资料,敬请点击阅读以下文章:

原创不易,敬请关注,感谢每一个遇见的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