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济夫
滔滔黄河下游南岸、鲁西逶迤群山之间,镶嵌一颗璀璨明珠——东平湖。群峰耸峙,碧泊万顷,胜迹荟萃,奇景毗连,山岚水色,神韵天成,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风光、自然人文画卷,自古享有齐鲁“小洞庭”美誉。它成了与母亲河密切相关的东平县的地标。
东平湖位于黄河与汶、泗河冲积平原相接的带状洼地。其水源除山溪河流外,主要依靠黄河水。特别是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由夺淮入海700余年后改道北流,横截汶河和京杭大运河,夺济水、大清河故道入海,东平山间洼地遂积水成湖。
它的起源和起因要追溯到大野泽。其是鲁西南的一个大水泊,最早见于《左传》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春,西狩于大野”。古代地理专著《禹贡》载:“大野既潴,东原底平”,东平之名即源于此。秦汉以来,又称“巨野泽”,位于巨野县东北,“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据此,今日梁山、东平、郓城、汶上、嘉祥、济宁一带,都可能是大野泽波及之处。其水势之浩瀚,可与洞庭、鄱阳相比,故有“齐鲁小洞庭”之誉。《史记·河渠书》载:西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河决于瓠子(今濮阳西南),东南注巨野”。这次黄河决口灌注巨野泽达23年之久,使其严重淤垫。五代和北宋年间,黄河又屡决于滑、澶、濮等地。大野泽更为浩渺无际。
宋建隆元年(960年)到太平兴国九年(984年)的25年内,黄河有16年多处溃决泛滥。北宋末年向南大改道的140年间,有记载的主要决溃年份达35年之多,并有一年数决和多年不能复堵的记载。一般决溢后沿济水、濮水故道流入巨野泽。此时,这一代洼地湖泊已逐渐向北推移,形成了以梁山为主要标志的湖泊。《资治通鉴》载: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覆汴水,浚五丈渠,东过漕、济、梁山泊,以通清、郓之漕”。因五代末不再称巨野泽。《宋史·杨戬传》云:“梁山泊、古巨野泽,绵亘数百里,济郓数州,赖其蒲渔之利”。元代于钦《齐乘》云“(巨野)泽即梁山泊也”。这就是《水浒传》上描写的“周围港汊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山排巨浪,水接遥天”的梁山泊。时人有“八百里水之说”。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河决南流自泗入淮。这时黄河极不稳定,梁山泊水域也随其变化。水至则“漂没千里,复成泽国”;水退即“涸为平陆,安置屯田”。大定六年(1166年)河决阳武,由郓城东流汇入梁山泊,水势一度大盛。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又因“黄河已移故道,梁山泊水退,地甚广,已尝遣使安置屯田”。《明史·地理志》载:“东平州西有安山,亦曰安民山,下有积水湖,一名安山湖”。从金到明,南旺仅存东湖(蜀山湖)即《水经注》所称茂都淀、西湖(南旺湖)、马踏湖、马场湖,即近代所谓“北五湖”。明清时代,梁山泊因河湖始筑民埝,唯安山一带因有汶水和坡水积聚,尚蓄水称湖。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于铜瓦厢决口,于张秋穿运河,过东阿、鱼山处夺济水、大清河入海。黄河未穿运以前,泰西过东平的汶水入大、小清河历东阿至利津入海,适因铜瓦厢告决,黄河初入东省循大清河而下,横截汶水入海之路。汶水异涨,其北行25里至清河门为入黄要道。黄河口日益淤高,再遇涨增顶托倒漾,汶不能北注,遂使“东平良田数万亩,尽仗波臣······”。当时积水淹没地区在大安山以北,始称安山湖。清末,因属地绝大部分地面为东平所辖,遂易名东平湖。史称“老湖区”,南北长13.5千米,东西宽10.3千米,面积约209平方千米,常年积水面积124.3平方千米,平均水深2.5米,为山东第二大淡水湖,亦是黄河涨水期的蓄洪库。
1958年是黄河大水之年,为防御黄河可能发生的更大洪水,位山枢纽工程上马兴建,国务院批准山东省委提前修建东平湖水库。从1958年8月到1960年7月,调集四个地区21县民工及三个师的部队,共31万多人,扩建东平湖水库。这是中国水利史上的空前壮举,共完成土方3000万立米,石方115万立米,筑成了100千米的环湖围堤和十里堡、徐庄、耿山口三座进湖闸与陈山口出湖闸。同时,把东平湖与黄河、运河用围坝涵闸分开,在缩小滞洪面积的情况下提高了蓄洪能力,确保了黄河防汛安全。这是治黄治湖史上的一大创举。
为扩大蓄洪能力,1963年修建了二级湖区,面积63万亩;新建了石洼蓄洪进湖49孔闸;库区建设3—6米高村台和避水台152座,安置了16万湖区移民。1965年底,复修二级湖隔堤,西起十里堡黄河大堤,东至解河口与围坝相接,长26.7千米,顶高46米,顶宽6米,把东平湖水库分割为新、老湖区,实现了二级运用的工程设计。今日东平湖,总面积629平方千米,蓄水总量40亿立方米,最大蓄水量60.73亿立方米。这是黄河下游最大的滞洪区,对保障京、津、济南、胜利油田和黄河下游南北交通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历史上,东平湖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保卫黄河下游安全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沿湖居民乃至广大人民的生活改善和保健养生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今天,它又成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储水库,为保证良好的水质,整个湖区及周边都加强了生态环境建设。尤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优化,更使东平湖区成了人们游览观光和疗养、避暑、休闲的胜地。
东平湖是一个浅水富营养型淡水湖,水质肥沃,浮游生物繁盛,水生动植物多,是淡水养殖的天然良场:鱼类50多种,年产量一般为3000吨左右,最高达万吨;菱角200吨,芡实米100余吨。湖中还有荸荠、莲藕、苇、蒲、鳖、蟹、蚌、螺等。其中比较珍贵的有东平湖鳜鱼、中华绒奥蟹、黄河鲤鱼、海洋溯游上来的毛刀鱼等。鱼、鳖、蟹、蚌历来是餐桌上宴宾珍馔佳肴,而菱芡更是食疗保健和出口创汇上品。
东平湖群山环抱,巍峨高耸,胜迹荟萃,山清水秀,碧波荡漾,风光旖旎;菱芡铺绿,鸥鹭翔集,白帆点点,芦花飘飘,杨柳披岸,绿树成荫,景色优美。1985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东平湖乃“梁山泊”遗迹,是梁山水泊现存最大水面,故至今仍有“游览水泊梁山,不荡舟东平湖,不成其游”之说!
东平为充分发挥梁山水泊遗迹——东平湖水优势,沿湖设置了《水浒》拍摄基地及水浒大寨、宋江村、祝家庄、盘陀路等景点,同时开发建设了东平湖周围风景旅游区,在山峰沟豁安装了登山缆车和玻璃钢桥,呈现出一派崭新景象!
清代文学家王渔洋在《蚕尾集序》中写道:“兖郓之境多湖泊,而小洞庭最著,湖之左有蚕尾山焉······而其湖山之胜又旷邈靓丽,能使临汛者徬徨,登眺者迟夸怡怅而忘返,于是小洞庭之名与源明之诗共传图牒。”其《游小洞庭》诗中写道:“当日苏司业,风流此暂陉,重岩望超忽,远水界空冥。暴雪明蚕尾,浮云下洞庭。明朝新霁好,回首数青峰。”东平湖明丽多姿的山光水色,壮美景观,实堪称齐鲁一颗明珠、东平县的一张靓丽名片!
(作者系山东省梁山县政协文史委原主任)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