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一条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它修建于春秋战国,持续修建,动用了隋朝360万工人,才最终完工,建造出全程1794公里的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的古代运河。
2024年京杭大运河的货物运输总量,达到了8亿吨,时至今日,这条大运河历经2500多年,依然在运力方面,可以排名全球第四,它这一条大河,相当于8条铁路的运力,从北京到杭州,中间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自然水体,每年的货运总量,要比莱茵河这个欧洲主力航道的货运量,都多出1亿吨。
这条运河的历史意义和实际的航运价值,不可估量,从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下令开凿长江和淮河之间的沟渠开始,关于京杭大运河的历史齿轮就开始转动,从此历经二千多年的悠悠时光,运河的历史齿轮再也没有停止。隋朝以洛阳为中心区域,继续扩大水道的建设,元代再把运河的截弯区域挖掘顺直,疏通航道之后不需要再绕行洛阳,支线就能航行顺畅,因此整体决定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京杭大运河的框架航线。
古代的交通工具非常落后,牛马是主要的运输工具,而车辆上的运载能力非常有限,对于南北交通要运输粮食和大量的物资需求,仅凭车马是难以承载。
有着这条京杭大运河,承担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任务,实现了快速和顺畅运输大量货物的目的,也促动了运河沿线的经济发展,为沿岸傍水而居的民众,带来生存的机会和营商的可能,再有也加强了南北方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带动很多人通过水路,在古代能远行到千里之外,对中国的文明进程和平统一大业,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
时移世易,很多人工开掘的水道,随着沧海变迁,早就不复当年,甚至有些路线都消失不见了,京杭大运河为何能历经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依旧经久不衰?还能奔流不息航道通畅,承载众多货船托运货物,这条大运河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天然的地理优势,是京杭大运河不可替代的价值体现,它贯穿中国的南北,从北京到杭州,是中国唯一一条几乎南北纵向通行的水路,也是一条最为稳定畅通无阻的水路。自古以来,云集的江南客商,就通过这条水路北上,把各种江南的名产运往都城,贸易往来频繁,也有着稳定的运输渠道。
再有古代历代的官府,也深知这条大运河的航运价值和重要性,对于维护水道的畅通,清淤维护,一直都勤耕不辍。元朝拓宽了运河的水道,还增加了新的支线航道,明清两朝时期,专为京杭运河设置了漕运总督衙门,专门管理监督和维护河道的畅通安全。
即便是到了现在,京杭大运河的部分河段依然在保持通航的状态,也依然在承载运送货物的任务。更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古代人民智慧的最好见证,同时也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观之一。很多国内外的游客,都慕名前去参观,惊叹中国古代就能修建出如此宏伟的工程。
现在京杭大运河的通航里程为1442公里,全年保证通航的河道里程为877公里,主要是在黄河南侧的山东,江苏和浙江三省的水路区域,而浙江省从古代延续到今天,是一直保持了几千年水路畅通的江南航道,也依然在承载浙商的底蕴,继续在这条亘古不变的黄金水路上求索。
最重要的黄河北端的河道,有700多公里的航线,从18世纪黄河大改道之后,已经截断多年,这里因为黄河悬河的问题,泥沙淤积,高出两岸地面10多米的高度,清淤涉及几百公里的面积,难以完成,再有缺水问题困扰河段,需要有更多新的活水源不断补充。因此全线贯通的难度非常大,京杭大运河至今,还没有呈现古代南北贯通的壮观之势。
我国近些年的南水北调工程,对京杭大运河又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在大运河黄河北侧的河段,进行逐渐疏通开掘,保证一部分河段进行通航,在京冀路段全线范围的62公里,专门打造了京杭大运河的旅游通航线路,让更多的游客,能够一睹这条古代大运河的风采,同时也会感叹生在盛世,通过这条运河博古通今,更能体会到今天的幸福。
国家对于京杭大运河的航道线路,也做出了规划和维护,比如在一些淤泥堵塞的航道,水体匮乏的河段,进行了扩宽河道和清淤治理工程,对码头物联系统也进行了科学的设置,让整体的水道航线,进行疏通和运转,让很多河段,逐渐恢复生机,重新能畅通起来。
现代造船业发达,货船有综合优势比公铁运输更有性价比。期待京杭大运河,未来能够重新实现贯通,继续为南北贸易做出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