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近些年建设的高速公路非常多,其中不少是平行建设,更好疏导车流量,今天和大家聊的中江高速和中开高速就是其中的典型。



中山高速公路网

中江高速与中开高速作为中山市东西向交通大动脉,虽路线走向基本平行,但在功能定位、服务对象和战略价值上形成互补,共同构建起珠江西岸 “承东启西” 的立体交通网络。

以下从技术参数、实际效能和战略意义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技术参数与功能定位差异

中江高速(国家高速 G94)于 2005 年建成通车,原设计为双向四车道,2024 年完成 “四改八” 改扩建后,主线全长 38.6 公里,设计时速 120 公里,总投资超 50 亿元。

作为中山连接江门及粤西地区的核心通道,其日均车流量从 2018 年的 7 万标准车次增至 2024 年的 12 万车次,高峰时段通行效率提升 40%。



中江高速

中开高速(省级高速 S26)于 2024 年 6 月全线贯通,全长 129.7 公里(中山段 44.1 公里),双向六至八车道,设计时速 100-120 公里,总投资 452 亿元。

作为深中通道的直接连接线,其桥隧比高达 94%,包含中山陆域最长隧道(景观路隧道 2.89 公里),实现深圳至中山 30 分钟直达,较原绕行虎门大桥缩短 1 小时以上。

二、对中山交通的实际效能

首先,路网优化与区域联动!

中江高速通过新隆枢纽与广澳高速、南中高速衔接,形成 “东西贯通、南北互联” 的枢纽节点。

例如,港口镇依托中江高速城北出入口,打造岐江新城智慧港,吸引科创金融、高端制造等产业集聚,2023 年港口镇 GDP 增速达 8.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中开高速则串联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沙溪镇等经济重镇,通过翠亨快线、南朗快线等快速路,实现 “15 分钟上高速、30 分钟达深中”。

例如,火炬开发区借助中开高速凤凰山互通,物流成本下降 15%,2024 年上半年工业投资同比增长 27%。

其次,跨区域交通效率提升!

中江高速承担着粤西地区(如江门、阳江)与珠三角核心城市的过境车流,2024 年国庆期间车流量同比增长 27.4%,成为广澳高速、广珠西线之外的第三条东西向通道。

中开高速作为深中通道 “第一承接点”,通车后深圳至江门车程缩短至 1 小时,较原路线节省 1.5 小时,预计 2025 年日均车流量将突破 5 万车次,分流虎门大桥约 30% 的压力。



中开高速

最后,物流与产业协同效应!

中江高速沿线形成小榄五金、东升花木等产业集群,2023 年小榄镇 GDP 达 480 亿元,其中物流成本占比从 12% 降至 9%。

中开高速推动翠亨新区与深圳前海产业对接,2024 年引进深圳企业项目 23 个,协议投资额超 200 亿元,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等产业集聚效应显著。

三、战略意义与未来展望

中江高速与中开高速共同构成 “双轴驱动” 格局!中江高速强化中山与江门、佛山的产业协作,中开高速则深度融入深中 “半小时经济圈”。例如,江门通过中开高速 20 分钟直达深中通道,2024 年上半年吸引深圳企业投资超 500 亿元,旅游收入同比增长 30%。

中山市通过中江高速、中开高速与南中高速、中山西环高速等形成 “四纵五横” 路网,实现 “60 30 15” 时空圈(1 小时通达大湾区城市、30 分钟中心城区与外围镇街互联、15 分钟镇街至高速出入口)。

中江高速与中开高速的 “双轨并行”,既是对中山交通短板的历史性补位,更是大湾区交通一体化的战略落子。



中江高速和中开高速

中江高速以 “扩容增效” 巩固珠江西岸枢纽地位,中开高速以 “外联深中” 重塑区域经济版图,两者共同推动中山从 “交通末梢” 向 “湾区枢纽” 蝶变。

未来,随着深江铁路、广中珠澳高铁等项目的推进,中山将进一步强化 “承东启西、通江达海” 的区位优势,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评论留言交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