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日报”


入河排污口作为污染物入河的最后关卡,被视为水环境综合整治的“牛鼻子”。去年以来,榆林通过智慧监管、动态监测、精准溯源等数字化手段,为入河排污口精准画像。这一举措不仅有效改善了河道“反复治、治反复”的问题,更推动了榆林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我们现在要去的是编号为YXH-YY-3047的榆林市污水处理厂排口,通过北斗定位系统导航,显示再有100米就能到达。”榆林学院陕北水资源保护与水环境治理省级科技创新团队的硕士研究生杨鑫杰说,他打开手机由团队自主研发的榆林市入河排污口信息收集系统,准确找到排污口后,团队成员迅速分工,有序完成水样采集与数据记录,之后将样本带回实验室,对氨氮、化学需氧量、总磷等关键指标进行专业化验分析。


作为黄河中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榆林市入河排污口数量多、分布广,传统监管长期面临盲区多、溯源难、效率低等难题。2024年,榆林市生态环境局委托榆林学院陕北水资源保护与水环境治理团队,对全市14条重点河流入河排污口展开详细摸查和系统性“数字建档”。


踏遍泥泞、无畏寒暑,团队成员沿河排查16个月,精准掌握全市入河排污口的数量及其分布情况,准确定位近1500个入河排污口的地理坐标、所属水系及受污断面,明确排污口分类、入河方式、排水特征、异常状况及污水类型。“我们综合运用人工排查、技术排查和资料核查等多种手段,为每个排污口量身定制包含文字记录、检测报告、影像资料等数据文档,确保全市所有排污口‘一口一档’。”团队骨干成员、刘静博士介绍。


这种“全要素采集、全流程留痕”的精细化排查模式,不仅填补了区域排污口数据空白,更为后续智慧监管与精准治理构筑起坚实的数据底座。团队以排查数据为基石,搭建可扩展属性的入河排污口数据收集系统,实现排查工作的边排查边填报,有效保障了海量排查数据录入的准确性。

“后续我们计划在重点排污口附近引入在线监测站及实时监控系统,形成全链条智慧化监管,同时在排污口设立公示牌,接入排污口异常公众举报系统,使得排污口工作更加数字化,多元化。”刘静博士说到。

同时,榆林还运用“入河排污口智慧化管理平台”,创新推行“一张图”管理模式。随着平台全面投用,榆林入河排污口管理实现了从“逐点排查”到“一网统管”、从“人海巡查”到“云端智控”的数字化转型,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构筑起了智慧防线。


“平台运行三个月以来,全市16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首次达到100%,第一季度水质创历史最优。”榆林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艾先立说,智慧监管不仅让数据“跑”起来,更让治理责任“落”下去。下一步,榆林将深化“云管控”体系建设,推动科技治理与制度保障深度融合,持续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记者 慕荣 王重阳 实习生韩鹏

编辑 强小强 校对 拓智慧 责编 李治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