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佛教大盛根本原因是最高统治者看到了佛教对自身统治的有利性,而同时期的南朝统治者们也看到了佛教对自己统治的有益之处,于是南朝的统治者们也大力弘扬起了佛法来。

梁武崇佛



南朝皇帝弘扬佛法的代表无疑是南梁武帝萧衍了,他在登基的第三年(公元504年)时突然开始崇信佛法,并就此以后变得一发不可收拾起来。

萧衍在位期间大修寺庙,甚至为了弘扬佛法,他四次到建康(今南京)的同泰寺出家。

出家容易还俗难啊。

尽管萧衍最短的一次出家才4天,而最长的一次也就37天,可朝臣们每次都不得不凑集一万亿钱把他这尊大佛给‘赎’回尘世。

码字的严重怀疑,萧衍出家除了推广佛教,更重要的还是迫使朝臣们捐纳解决朝廷的财政危机,并同时试探朝臣们的忠诚度。

萧衍推广佛教当然也是为其统治服务的,他通过不断宣扬佛教广纳信徒,一定程度上汇聚了南朝的人心,消弭了南朝社会的戾气。



在萧衍的努力下,南朝首都建康超过了北朝首都洛阳,成为了中国当时的佛教中心。因此很多僧人都慕名前往了建康,这其中就包括了禅宗的祖师爷达摩祖师。

可是达摩祖师在拜会了萧衍后却并没有在南方多做停留,而是毅然选择了北上,达摩祖师的选择似乎证明萧衍礼佛颇有些叶公好龙的味道。

在萧衍的折腾下,南朝的寺庙确实是遍地开花,南朝佛教大为兴盛。可是南梁跟北魏攀比礼佛,显然这对国力弱于北魏的南梁来说是很吃力的行为。

何况求神拜佛对国家强大并无助益,反倒是修建寺庙花掉的巨大人力物力是实打实的,礼佛的巨大费用,导致南梁国库空虚。



萧衍把南梁带上了高峰,可他统治时期发生的侯景之乱,也使得南朝彻底失去了与北朝抗衡的资格,自己还落得一个被囚禁饿死的下场。

由于萧衍落得一个悲惨结局,因此后世对统治者挥霍无度的礼佛行为多有讥讽。比如唐朝著名诗人杜牧留下了“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千古名句借古讽今,用萧衍的行为讽刺唐朝统治者花费巨帑礼佛。

据说在萧衍出家最后一次赎回的当天晚上,数钱数到手软的同泰寺便发生了一场大火,一夜之间壮观的寺院便被烧成了白地。

在经历千年的沧桑后,在同泰寺的原址上,如今立着的是南京的鸡鸣寺。



同泰寺的那一场火仿佛就是对该寺僧人贪得无厌的惩戒,也是对萧衍挥霍无度的礼佛行为的嘲弄。

经过南北朝时期的大发展后,外来的早期佛教已经深深地在华夏大地上扎下了根。其后虽然道教也时不时地辉煌一阵,但是它再也无法从根本上动摇佛教华夏第一宗教的地位了。

佛教成为华夏第一宗教的根本原因不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而是善于迎合统治者的它的教义,比起源于原始萨满教的道教,更合乎封建帝国统治者们的需要。

觉得码字的文章还行,走过路过看过请赞个粉个转个。

谢谢大家的支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