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网络博主“大山里的滔书记”的一条短视频让笔者感到心酸。

事情是这样的:地处湖南省石门县壶瓶山镇的一位村支部书记(即博主“大山里的滔书记”)因网络直播带货帮农户销售自产的蒿子粑粑、猪油、麦酱等农副产品,却在一天之内接到四次消费者投诉,理由是产品标签不规范,没有配料表,怀疑是“三无”商品,要求按法律法规退货、退款、赔偿。



“滔书记”扛起带领乡亲们勤劳致富的责任、帮助大山里的农民在“抖店”卖些自产的农副产品,本应是一件值得肯定和鼓励的事情,但现实却把这位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滔书记”困在深深的无奈中。后续若这些投诉的消费者不罢休,按照相关法规,这位滔书记退货、退款、赔偿是铁定的事情,说不定还面临相关部门的处罚,因为即便产品标签上的电话可以追溯到生产的农户,滔书记也不得不承认“我们这些没有正规标签的农户自产产品确实违规”。

彪炳史册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伟大胜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更离不开广大扶贫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帮助和支持。在此过程中,有的地方闯出了“农户+合作社”、“整体搬迁”等脱贫模式,但不可否认,在一些山高林密地广人稀的偏远地区,贫困群众利用现实条件,养猪养鸡养蜂,种菜种茶种果……再利用各种渠道营销“土特产”,城里的群众宽容的接纳和消费,也是普遍的、不可否认的小农经济模式,且这种模式在短期内依然无法替代。如今,防止返贫和乡村振兴依然是农村工作的主要内容,依然任重道远,依然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包容。



“滔书记”的初心,无非是想以大山里土家人食品推销给想品尝不同风味的山外人,顺便让农户富余的产品产生更大的价值。实话说,这样的小农经济还不足以让山里的农户富起来,但至少不会让他们返贫。偏远农村地区的农产品被很多人赋予了“绿色”的含义,很多农副产品生产也延续了自古以来的方式。“滔书记”所在的石门县是土家族聚集区,他所说的蒿子粑粑,就是采新鲜嫩蒿叶与糯米混合蒸熟后制作而成,类似糍粑和青团,有独特清香,土家人爱吃。“滔书记”所说的猪油就是高温炼制后凝固的猪板油,食用历史悠久,炼制和存储方法也简单。“滔书记”所说的麦酱,物质匮乏时期是土家人的下饭菜,生活条件好起来后成了做菜的佐料,是土家人家家户户自制的常备小吃。由于新鲜嫩蒿叶唯清明前后才有食用价值,且全部为野生,因此受季节和产量限制不可能全年生产;麦酱则没有大规模生产的工艺,农户没想过也不可能开个“蒿子粑粑”“麦酱”之类的公司专门生产这个产品。至于猪油,起码笔者不曾在城里的超市看到炼制好的成品。

笔者每次回乡,亲友仍以送我土鸡蛋、腊肉、地里刚摘的瓜果蔬菜为荣,我亦以收这些“宝贝”为幸。我们的祖祖辈辈,吃穿用度都是没有统一标准和标签的东西。我们这些消费者,往上数三代,没几个不是农民出身。因此,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对农村、农民的情感都是质朴的。面对农民生产出来的不那么“规范”的农副产品,你可以挑剔,可以质疑,可以不买,可以不吃,甚至可以要求退款、退货,但请不要以“上帝”的身份去指责,尤其不要怀着恶意去纠缠和索赔。虽然你有那个权利,但这世上,不仅有法律和法规,还有道德和良心。



像“大山里的滔书记”这样扎根乡村、心系乡亲的人依然很多,像“大山里的滔书记”这样因消费者纠纷而被困的应该也不少。全社会应该创建更包容的氛围,不要阻碍了农民朋友脱贫致富的路,不要寒了“滔书记”的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