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易雪 通讯员 梁晓庆 李海波

春日的兖州区漕河镇,处处涌动着文明实践的热潮。从群众自导自演的“三下乡”舞台,到非遗技艺与乡村振兴交融的“村晚”,再到“幸福食堂”升腾的烟火气,这座鲁西南小镇正以群众为主角,书写着新时代乡风文明的鲜活篇章。

“以前看演出是城里来的‘大明星’,现在咱自己就是‘民星’!”在年初“三下乡”惠民演出现场,漕河镇漕河村村民陈红英带着独舞《娥嫚》登台,曼妙的舞姿和古典舞韵结合引得台下掌声雷动。从欢快的舞蹈到美妙的歌声再到铿锵的诗朗诵,100余名参演者全是本地群众。漕河镇副镇长陈浩男介绍:“节目单是群众‘点菜’,舞台是群众‘掌勺’,连义诊、书画指导也由村医和志愿者担纲。”

这股文化自觉的热潮,在薛朱刘村文艺演出活动中翻涌成浪。在村文化广场上,58岁的刘扬坤带领村民志愿表演队,以百年传承的“跑竹马”拉开“冬季村晚”序幕。铿锵的鼓点中,大洪拳传人吕在田一招“青龙摆尾”引得喝彩连连,妇女们手持彩扇将传统秧歌与现代街舞混搭创新。“我们的文艺‘晚会’办了40多年,从最初几十人围观到网上直播,秘诀就是让乡亲们自己‘当家’。”村支书薛伟说。今年线上招募的豫剧票友、川剧变脸爱好者,更让乡土盛宴焕发新魅力。

当群众自觉的文明实践浸润生活,幸福便有了具体刻度。在邴村“幸福食堂”,72岁的独居老人李秀莲每天中午都能吃上热乎饭:“志愿者不光送餐,还陪俺拉家常,比亲闺女还贴心。”这座由废旧仓库改造的食堂,不仅是老人的“暖心厨房”,更成了邻里互助的“温情驿站”,2024年累计服务老人5000人次。而在管口新村端信书屋的“六七课堂”,每周义务教孩子们书法的退休教师吕井华说:“过去农家书屋‘铁将军把门’,现在成了老少的‘充电站’,看着娃娃们练字,就觉得文化根脉断不了。”

从“政府搭台”到“群众创排”,漕河镇在实践中趟出出“三人三扶三到位”新路径,由老党员、新乡贤和田秀才等组成的“三人”小组穿梭于田间地头,既当政策“翻译官”,又做矛盾“调解员”。去年麦收时节,歇马亭村两户村民因灌溉用水产生纠纷,小组长王茂安带着大家实地测量、制定轮灌方案,用“马扎议事会”化解了积怨。“现在我们村‘有事漕我说’,小事不出院,大事不出村。”村支书自豪地说。仅2024年,全镇“三人”队伍参与调解矛盾156起,帮扶困难群众145户,将文明实践的根系扎进千家万户。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从“旁观者”到“创造者”,漕河镇用群众智慧浇灌出文明实践的参天大树,正如镇党委书记徐晋所说:“文明实践不是昙花一现的‘盆景’,而是群众共建共享的‘风景’,我们要让每个漕河人都成为幸福剧本的编剧。”如今的漕河镇,红白喜事比排场成了比文明,房前屋后堆杂物变成“美丽庭院”,曾经的矛盾纠纷多发地化身“端信家园”。在这里,每场活动都是百姓的生活剧场,每次服务都在续写端信故里的文明新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