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两弹一星”工程进入倒计时,张爱萍来到导弹基地进行视察。
中途,他突然发现了几名“奇怪”的战士。等过去确定几人的身份后,他突然大发雷霆,并表示:让基地司令来讲清楚!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几名战士究竟是什么身份?
临危受命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由于中苏关系逐渐降温,我军需要苏联援助制造核武器的工程也被迫终止。
苏方从我国撤走了所有专家和技术图纸,并断掉了一切设备和原料的供应。
也就是说,若是再继续搞下去,我军只能靠自己的力量,不仅需要花费大量资金,还要面临人才紧缺、技术不成熟等一系列困难。
当时有很多人建议先暂停工程,毕竟国家还在建设时期,哪里都需要用钱,总不能将仅有的资源浪费在一个不确定的项目上。
中央领导们也非常犹豫,究竟要不要放弃呢?
就在这一关键时刻,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发了话,他表示,我们就算是“当掉裤子”也要搞出原子弹!
如今新中国就像一个刚学会蹒跚走路的婴儿,国内外皆有虎视眈眈的目光,那些不怀好意的人也无时无刻不想抑制这个小婴儿的成长。
我国只有造出原子弹,才能避免外来的威胁,才能保护自身。所以不管再艰难,我国也要造出自己的核武器。
中央在慎重考虑后,决定将这份重任交给张爱萍。彼时的张将军正担任副总参谋长,分管国防工业以及国防科技工作。
然而,一开始得知这份任命时,张爱萍还是有些顾虑的。他对陈老总说,原子弹他根本不知道长啥样,只见过鸡蛋、鸭蛋以及山药蛋。
但陈老总对他的能力却非常信任,直接摆摆手说,哪个一出生就什么都会?不懂,就去学。
见中央的决心已定,张爱萍自然也再无二话,当即就接下了这份沉重又神圣的使命。
此后的日子里,他便像一个刚入学的学生,到处虚心求教,刻苦钻研。为了弄懂核物理的知识,他直接敲响核科学家朱光亚的办公室。
见到这么大的首长亲自登门,朱光亚有些紧张,当即就要拿出自己的工作笔记进行汇报。
张爱萍却立即制止他道,自己是来学习的,不是来听汇报的。
就这样,张爱萍不顾职位高低,几乎访遍了所有的基层单位,终于将原子弹的原理搞清楚了。
到了1963年,核武器的研制工作终于到达了关键阶段。为了方便下一步工作,北京的核研究所决定迁往戈壁滩。
听到这个消息后,很多人不免有了畏难情绪。
张爱萍得知此事后,便直截了当地告诉众人:人生在世,有两条路走,一条是做官,一条是做事。
若是想当官,那就不要跟他走,因为那里只有苍茫的荒漠,无官可做;若是想做事的就跟他走,他们一起去成就一番功在千秋的伟业。
听了他的话后,不管是研究人员,还是军队干部纷纷收拾好了行囊,跟他踏上了一条无比艰苦的道路。
认真负责的张将军
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夏天总是最难熬的。大家不仅要忍受身体上的炎热,还要承受精神上的压力。
为了让工作人员们能大胆去做,张爱萍经常鼓励他们,尽快按照科学的方法去做,成功了算大家的,失败了他一人承担。
不过非常欣慰的是,只要有张将军亲自到现场指挥的项目,几乎没有失败过。
有人称他是“福将”,但张爱萍却实事求是地表示,自己只是做好了两步:一步是深入基层,一步是仔细检查。
每当有重大试验项目时,不管条件有多么恶劣,张将军总是会亲自到现场检查,细致到每一个螺丝钉。
有一次,他像往常一样进行检查时,发现显示器上有一个模糊的阴影。大家都猜测是显示屏出了问题,但张爱萍却坚持让工作人员到发动机里面再检查一番。
经过仔仔细细地检查后,众人才发现,原来不知道是谁落了一根鞋带在里面。
张爱萍当即就发了火,若是因为这一根鞋带,实验就成功不了,那国家投入的那么多资金,工作人员们投入的那么多心血就全都白费了!
从此之后,张爱萍便立下规矩,凡是在这里工作的人员,必须脱掉鞋子才能上岗。
除了对待工作谨慎入微外,对待基层工作者,张爱萍也是关爱有加。
张爱萍的怒火
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工作,张爱萍最担心的就是大家的身体状况。
工作不忙时,他总是会到各个单位、各个部队去视察,检查一下他们的食宿条件,看他们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
大家也因为有这样关爱下属的领导而感到万分感激。
1964年的夏天,“两弹一星”工程开始进入倒计时,大家都变得比以前更加忙碌了,张爱萍也开始频繁地来基地视察。
这天,他在检查完工作后已经到了午后。忙碌了大半天的他又热又饿,他随即便带着几名工作人员前往了基地服务社吃饭休息。
等几人刚坐下,热腾腾的饭菜便端了上来,工作人员们便也毫不顾忌地大口吃了起来。
结果吃了一会儿,他们发现张爱萍的筷子一直没有动,反而眼睛一直盯着不远处的几个战士看。
其实在他们进来之前,便发现了那几名战士。他们坐在一张空桌前,像是过来吃饭的样子,张爱萍也就没有管。
结果,等他们的饭都上了,那几名战士还是干巴巴地坐着,时不时地还往他们这个方向瞅一眼。
张爱萍有些奇怪,随即站起身朝他们走去。几名战士虽不认识他,但看他的年纪和气度也知道他是哪位大首长,于是连忙站起身来向他敬了一礼。
张爱萍也回敬了一礼,然后问他们是不是附近执勤点的战士。
原来他看到了几名战士身上的军用挎包,所以确定了他们的身份。
由于执勤点没有车,他们来一次服务社要长途跋涉,走很远的路,所以要用挎包装干粮和水。
几名战士点点头,惊讶首长的细致与聪慧。
张爱萍又问他们,有没有吃饭,一直坐在这里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
几人互相对视了一眼,摇了摇头,然后将前因后果说了一遍。
原来他们是来自不同执勤点的战士,今天赶了很远的路过来购置物资。但不巧的是,服务社的物资全都没有了,只能找地方休息一会儿。
他们身上的干粮也吃完了,本想在这里吃顿午饭就返回去。结果服务站的人却说没有午饭了。
看着几人风尘仆仆又一脸憔悴的模样,张爱萍心疼不已,随后便怒道:让基地司令过来说清楚!
没一会儿,基地司令便跑了过来。
张爱萍一见到他便严厉地批评道,这里的后勤工作怎么搞的?这些战士还一个个饿着肚子,怎么晚来的就能吃上饭,这些先来的战士却吃不上?
基地司令连忙解释道,最近来基地的工作人员比较多,物资不够用了。今天的饭也没得快,他们最后只给首长留了一份饭。
张爱萍却依旧生气地说,后勤工作出现了问题,肯定不是只有一天的事,战士们的实际问题,必须要马上给予解决!
随后他便让机关食堂为战士们做饭,并打开了党委会议室,让战士们休息一下再回去。
到了下午,张爱萍又召集各位领导专门开会讨论了此事。从解决战士们的吃饭、休息,到补充他们的日常物资,他都一一做了安排。
几十年后,有些老兵在回忆起此事时还不禁感叹道,张将军真是基层战士的贴心人,爱兵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