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原也没错的,《清明上河图》真的就是画苏州的,且听我慢慢道来。

不过不是张择端那个版本的,而是“吴门画派”的“明四家”之一的仇英版的《清明上河图》。

这不是我说的,这是最近溢价很严重的《大明苏州》这本书说的,而且作者柯继承老师可是苏州民俗专家,没有证据的事,是不会说的。

现在这本书溢价相当严重,电商在卖价好高,一下把慢师傅那颗浮动的心给燃起了,不过最终理智战胜了浮动,慢书房从出版社紧急抢了一些库存,本周要拿给老师签名,还是按照原价,数量自然不多,想要的可以直接点击图片入手。



To签(上款),点击图片即可入手

重要的事交代完,就可以好好说说仇英的《清明上河图》的事了。

话说自从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问世后就爆火,历来模仿者众多,也不乏名家。

其中以仇英版的特别著名,原因无他,其他的名家是临摹,而仇英却是以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市井画之模式,创造了一幅以明代苏州为背景的《清明上河图》,而且填补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缺失的《金明池争标图》部分。

一晃470多年过去了,这幅精美的画告知我们一切关于明朝中期苏州的面貌。


不过很可惜,虽然是“明四家”(“吴门四家”)之一,仇英不像沈周、文征明和唐伯虎那样的出名,有很多奇闻轶事,他因为出身贫贱,少以漆匠为生,长期是作为画匠身份出现,因此很神秘,只知作品,不知其人。

不过自古以来本就有很多画作是佚名的,那些画匠只能湮没于历史烟尘之中,仿佛从没来过一般,从这个角度来看,仇英还算是幸运的。


仇英 《清明上河图》(局部)辽宁省博物馆 藏

话扯远了,需要言归正传一下,那么仇英画的是明朝的苏州,和现在的苏州变化大吗?

这个问题需要请熟悉苏州的作家来问答,苏州作家柯继承老师对苏州的大街小巷可谓是烂熟于胸,他年轻时做过5年邮电局送电报的差事,一张蛛网似的市区地图,闭上眼也能画出。

所以当年他一看到仇英的《清明上河图》,一下就认出来了,仇英笔下的山川、运河、市井走向,特别是阊门、胥门一带热街店铺,和他早年的印象却几乎如出一辙!虽说后来苏州多次经历兵燹劫难,但是整个城市的布局和轮廓还是不变的。

柯老师在《大明苏州》书中说道:

稍稍浏览该长卷画面后,但凡比较熟悉苏州古城的,十之八九会惊叹不已:“像,真像!”像什么?像过去的苏州,像现在的苏州,像天平山,像古运河,像万年桥,像钓桥,像阊门大街,像北寺塔后面的教场……像,像,像,简直太像了!”起先,乍见长卷,我也瞠目结舌,点头不是,摇头也不是,然而一股欢喜油然而生,因为质疑与问题,恰恰包含着故事。“

仇英的风俗画向以考订周详、刻画细谨著称,有“发翠毫金,丝丹缕素”之誉,运河上的船舶,船上的篷帆,街市上的店铺,店铺的招贴,人物的服饰打扮,娱乐的方式器具,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仇英版画中一个店面里似挂着倪瓒画作《枫落吴江图》

仇英的《清明上河图》,所画为清明时节的苏州。在民间风俗民情中,清明是上坟扫墓祭奠祖先的日子,在仇英的画中却出现了热闹的结婚迎新场面,这让许多专家疑惑不解。

“当时我隐约地感到在苏州的历史上有这种风俗,但是我一时还拿不出证据,之后翻阅了许多资料,果然有这么一回事。”

柯继承经过大量的文献梳理、严谨的史料考究发现,在明朝宫廷下江浙选宫女期间,苏州会大量出现急于“拉郎配”(民间俗语,指将没有感情的两人凑在一起)的情况,以此躲过女儿进宫的命运,在此情况下,对于婚嫁时间也就不顾忌宜了。

有这么一个切入口,柯继承老师于是开始深入研究,他仔细看了仇英的画,发现里面实际讲了很多苏州的民俗风俗,从灵岩山、天平山到胥江、胥门、阊门,大运河的阊胥段一直到苏州城内桃花坞等地段,画中的山川、河流、城墙与我们现在都相仿。

翻开典籍,搜索史迹,按图索问,以史证画,柯继承老师结合自己在苏州几十年生活的见闻,一部探索明代中期苏州世情风貌、揭示画家心理图景的著作诞生了。


To签(上款),点击图片即可入手

柯继承老师,用54个故事和164张细节图,对其中令人不解之谜和令人惊讶的场面做了详细的、合乎情理的考核与诠释。同时,直接用明清史书和笔记(主要是明人)中的记载予以佐证。

对一些由画卷引起的话题,比如对万年桥(包括胥门桥)的建毁历史及传说,做了梳理与考证,纠正了许多错讹,廓清了历史迷雾。

这本书中,显示了传统文化和吴地文化的优秀与珍贵,值得每一位对苏州传统文化看兴趣的朋友好好读一番。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