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唐伯虎写这首诗的时候,
科考舞弊案的阴影稍微淡了一点。
他从北京回来之后,卖画,替写墓志铭,
攒了一点银两,建成他的“桃花庵”。
他养了一只喜欢薄荷的猫,
种了数十株桃花,栽了一亩牡丹,
还养了一池金鱼。
终于有了安定的归处,
他回想走到至今的人生路,
在《桃花庵歌》发出“我疯癫,看不穿”的感慨,
事实上,这也成了唐伯虎一生的定论。
命运总是对才华横溢要多加考验
一个25岁的青年,
父母,妹妹,妻子,孩子全去世了,
人间还有比这更悲凉的事吗?
还好有祝枝山的安慰与劝告,
他才潜心读书去科考,
结果一举拿下应天府解元。
大悲之后的大喜,但大喜之后又大悲,
他在北京的科举考试中,
因为政治斗争,成了牺牲品,
舞弊案连带,不仅没了功名,
也被苏州老家的人看不起。
步溪图 唐寅
一个才华横溢,浑身是傲气的书生,
从名满天下到臭名远扬,
这样的打击太沉重了。
他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这句诗,是与功名的决裂,
更是傲气激荡的宣告!
唐伯虎是彻底“狂生”,
但让人奇怪的是,他的画风,
却是清远沉静,
山虽高而峻峭,但气势沉稳,
树木静而忘物,好似说人间与我何干?
若是行走的人,都是风尘仆仆,
并非流连山水,而是匆匆赶路,
像是获得一种新生,
若是坐在屋中,大多自得其乐,
在山水间,与天地万物一体,
而不被凡尘俗事所牵扰。
茅屋蒲团图 唐寅
墨梅图 唐寅
轻狂也许只是他的表象,
在唐伯虎的深处,有着一个,
更为沉静,更为无畏,也更为不屑功名的“人”。
然而,不幸依然发生,
或许是心中最后一点不甘心,
1514年,唐伯虎45岁,
宁王在苏州招募贤才,
他去了,不久就发现宁王要谋反,
谋逆之心,将名节雪上加霜。
唐伯虎只能通过装疯卖傻,
在大街上裸奔,高喊着:
“我是宁王的贵客”!
最后才能回到苏州。
骑驴归思图 唐寅
《骑驴归思图》局部
一个那么高傲又爱惜自己羽毛的人,
只能通过这样不堪的方式,
来保住此生最后的名节,
想来是多么苍凉的悲情啊。
1523年秋天,唐伯虎和朋友们再游东山,
那日天高气爽,云淡风轻,
好久不曾有的雅集,让他暂时忘却生活的沉重,
他读到一首东坡的词:
“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心中感慨万千,想到这半生坎坷,
是不是也快“来日苦无多”。
他仿佛感受到自己即将解脱,
又在心中暗暗心疼自己,
此身终漂流的无奈。
回家后,身体越发不好,不久
就去世了。那一年,他54岁。
事茗图 唐寅
一日兼作两日狂,已过三万六千场。
他年新识如相问,只当漂流在异乡。
这是唐伯虎的绝笔诗。
细细品味这诗句,连读的人都百感交集。
那样不幸的人生,也将一日做两日
心中从未有归宿,
但在他热爱的绘画与书法里,
也许短暂的能沉浸而忘我,
可醒来时,卖画求生,
可能好些时日都无人问津。
他的人生,不和世俗妥协,
从一个高傲灵魂的角度,我们敬佩,
但作为一个平常也要生活的人,
我们是心疼的。
当懂得他一生的遭遇,
再回看画中的平静,
彷佛看到了一种天地之间,
永恒的感伤。
钤印版签名版点击图片即可入手
特别推荐一本书 苏州文化学者潘君明先生的作品,《唐伯虎的传说》。
潘先生今年89岁高龄, 在16平方米的小书房中,藏书15000余册,出书80多本。
潘老从事司法、监狱学工作四十年,出版编著监狱学领域的书十多部,其中《中国历代监狱大观》曾被法律界人士誉为“填补了监狱史上的空白”。专业之外,潘老在苏州古城街巷、苏州话、苏州楹联、苏州民俗等领域都有丰富著作。
他从年轻时候就关注唐伯虎主题,他说:“人们对唐伯虎的误会太大,我觉得应该还原一个真实的唐伯虎。” 于是 经过几十年的采风,最终整理流落民间的唐伯虎传说。
至于民间传说,我们往往会觉得不靠谱或者不严肃,但是潘君明老师却认为,民间传说并非一文不值,它是历史的补充,历史里不敢谈不愿谈的事,在民间传说里会得到佐证。
因此在 这本书里,收录了64篇流传在民间的故事,配以42幅唐伯虎的作品,和25篇题画诗。 在这里我们 可以看到唐伯虎的生平, 画作背后的故事,一直到最后的墓葬的选择。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是扁平的“风流才子”,也不是周星驰式的无厘头解读,更不止是《明史》的《文苑》中简单的223个字的记录,而是实实在在生活在明朝的一个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伤心人。
钤印版签名版点击图片即可入手
慢书房定期都会拜访潘老师,老师如今是89岁高龄,每次请老师签名 ,老师都很热情,他总说:不用担心我,我时间都方便的,你们年轻人比较忙,时间我来配合你们。每次听老师这么说,总是会不觉得热泪盈眶。
每次从老师那里回来,心里都很充实,这一本本签名书对于慢师傅而言,都不只是好书,而是特别珍贵的宝藏。
我想对于喜欢珍藏书的读者而言,应该也是这种感觉吧。
钤印版签名版点击图片即可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