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谓之“礼仪之邦”。《春秋左传正义》有:“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礼仪二字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无礼仪何以称“华夏”。中华民族有堂皇的冠服之美,有雅正的语言之美,更有雍容揖让的礼仪之美。“夫礼者,经天地,理人伦,本其所起,在天地未分之前。”儒家经典“三礼”中的《仪礼》详细记载了古人的礼仪规范,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迄今为止最古老的《仪礼》写本。

1959年在武威磨嘴子六号汉墓中出土了被评定为国宝级文物的“《仪礼》简”,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这批简顺置于棺盖前端上,共计496枚、27332字,分木质和竹质两种。



《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期部分礼制的汇编,共17篇。这批简存9篇,为甲、乙、丙三种版本。甲本为《仪礼》17篇中的7篇,共有简398枚;乙本仅存“服传”一篇,共有简36枚;丙本仅存“丧服”一篇,共有简34枚。各篇首尾俱全,篇首皆题记篇名与篇次,总体保存相当完好,简材质地与制作较精细,出土时大部分光洁如新,令人惊叹不已。简正面打磨光滑,从编绳遗痕和书写空域可知,乃先编后写,简长约55-56厘米和51厘米,相当汉制2.4尺和2.1尺,宽度约在0.5-0.9厘米间,这是古籍记载当时抄写儒家经典的标准简长度。

“《仪礼》简”在《仪礼》版本校勘和研究上具有极高的价值,也是目前所见儒家经典《仪礼》最早最完整的写本。由于简册保存完好,墨迹如新,对于复原古代简册制度提供了具体例证。

“《仪礼》简”墨书呈现的是极为成熟的汉隶,虽然抄写出自多人之手,但书体整齐划一,统一于严整规范之中。此简文字,线条劲健,极富弹性;笔法迅疾奔放,蚕头燕尾、逆入平出,笔势流畅,工整秀丽,是汉代墨写隶书的上品,被誉为“天下第一简”。简上隶书结体扁平,字距宽阔,疏密相间,极富节奏韵律,呈现出一种空远的意境与和谐的韵律之美,对研究隶书风格的发展演变和章法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仪礼》是先秦儒家重要的经典学说之一,它详细记述周代贵族阶层的冠、婚、丧、祭、饮、射、聘等各项礼仪和准则,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生活诸领域中的习俗、制度与道德规范,为贵族子弟的必修教材。作为儒家经典流传两千余年的《仪礼》,是中华文化重要经籍中灿烂的一笔,特别是对个人修养也产生巨大的影响。



首先是以仪礼约束身心,《仪礼》通过具体仪节如冠礼、婚礼、丧礼等,规定不同场景下的行为准则,通过仪式感培养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其仪式思维帮助个体建立清晰的行为边界,避免放任随性。

其次是以礼仪涵养人心,礼仪背后隐含“仁”“义”“孝”等核心价值观,通过反复实践将外在规范内化为道德自觉。如丧礼中的守孝、祭祀,要求子女表达哀思与感恩,长期践行可深化孝道与敬畏之心;相见礼中的揖让、言语规范,则培养谦逊与尊重他人的品格。《礼记·乐记》言“礼者,天地之序也”,认为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而个人修养正是这一秩序的起点。

最后是以礼仪明确身份责任,《仪礼》通过不同社会角色的礼仪如士礼、大夫礼等,帮助个体理解自身在家庭、社会中的定位,提醒个体通过礼仪行为承担相应责任,避免角色混淆或逃避义务。

国宝文物“《仪礼》简”不仅是物质上的瑰宝,其思想至今仍能为现代人提供精神滋养:《仪礼》的仪式化行为能帮助个体克服浮躁,培养专注力,让人们克制、自律、廉洁;通过了解传统礼仪,使人们能更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增强文化自信,最终实现外在规范与内在德性的统一。

(作者:刘光煜)

(来源:“啄木鸟”微信公众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