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上动诗心
高 昌 文/图
滕王阁
春日登临滕王阁,心头却蓦然浮起那年秋天的故事——想起少年才子王勃,想起他那首穿越千年的《滕王阁》诗。诗句如清泉般在心底流淌: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这五十六字被古人赞为“俯仰自在,笔力所到,有千万言之势”。凭栏望去,赣江水势平缓,恰与“槛外长江空自流”的意境相契。仰望南浦云来,静观西山雨至,顿觉胸襟为之一畅。
此番重游原不为观景。阁中一砖一瓦仿佛早已谙熟于心,只为在春风里重温王勃的锦绣文章,便觉满心欢喜。抬头望见阁上高悬的蓝底金字大匾,笔力雄健,传说是苏东坡的手迹。想当年王勃所见,自然非此旧物。匾额几经更迭,恰似滕王阁本身,历经二十九次兴废。如今瓦当上“滕阁秋风”四字犹在,滴水瓦上的孤鹜图案依旧,总教人遥想初唐的文采风流。
适逢周末,游人络绎,导游举着喇叭高声诵读“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千古名句。然此刻既无落霞,亦无孤鹜,唯有春江水暖默默北流,牵动无限幽思。
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数不胜数的锦绣诗篇。白居易的《钟陵饯送》:“翠幕红筵高在云,歌钟一曲万家闻。路人指点滕王阁,看送忠州白使君。”李涉写下《重登滕王阁》:“滕王阁上唱伊州,二十年前向此游。半是半非君莫问,好山长在水长流。”花蕊夫人写下“金陵城共滕王阁,画向丹青也合羞”,欧阳修写下“有时夜上滕王阁,月照净练无纤埃”,黄庭坚写下“重来滕王阁,枫叶江上秋”,杨万里写下“滕王阁下重相从,君如天骥追秋风”……珠玉声声,在此阁留下千古印记。
明代汤显祖也曾在此观演《牡丹亭》,留下诗二首,其一:“韵若笙箫气若丝,牡丹魂梦去来时。河移客散江波起,不解销魂不遣知。” 阁中专门陈列着一幅图卷,描绘《牡丹亭》演出的浪漫场景。画面中的汤显祖、柳梦梅、杜丽娘等人物都是闭着眼睛的,他们神游太虚,仿佛在问“不知今夕何夕”。
滕王李元婴,这位唐太宗之弟,“工书画,妙音律,喜蝴蝶”,先后在滕州、洪州、阆州三筑滕王阁。杜甫曾为四川阆州的滕王阁赋诗二首,“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君王台榭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然而,即便诗圣之作,似也难以超越王勃的盛名。所以至今谈到滕王阁,人们还是首先想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的南昌滕王阁。民间更将王勃的才思神化为江神相助,罗隐以诗赞曰:“江神有意怜才子,歘忽威灵助去程。一席清风雷电疾,满碑佳句雪冰清。焕然丽藻传千古,赫尔英名动两京。若匪幽冥佑词客,至今佳景绝无声。”这是《岁时广记》中的版本。《醒世恒言》中有一篇《马当神风送滕王阁》,为王勃的故事更添几分奇幻色彩。内中收有罗隐这首诗的另一版本:“江神有意怜才子,倏忽威灵助去程。一夕清风雷电疾,满碑佳句雪冰清。直教丽藻传千古,不但雄名动两京。不是明灵佑词客,洪都佳景绝无声。”两个版本,主要是后四句改动较大,但中心语义“至今佳景绝无声”则是一致的,同样引起人们的共鸣。
凭栏远眺,赣江如练。想当年滕王建阁,不过为声色之娱,谁料“佩玉鸣鸾罢歌舞”后,竟成千年文脉所系。
当代诗人王斌有诗云:“网红炒得豫章牛,一赋名扬天下楼。孤鹜落霞曾记否,子安未踏几人游?”笔者也不禁因诗感发,暗暗思忖:若无王勃那篇即兴之作,此阁焉得如此盛名?
今日游人如织,几人真解物换星移的深意?而那“阁中帝子今何在”之问,至今依然如长风浩荡,撼动心旌。
北宋魏野诗云“滕王阁上动诗心”,诚哉斯言。滕王阁无论在鲁、在蜀,还是在赣,总是感动无数诗心、撩动无数诗情。前不久,作家莫言访南昌滕王阁后,也写了一首长诗,开头几句是这样的:“登上滕王阁,放眼望洪州。江水滔滔去,湖光冉冉浮。长桥卧巨浪,平川矗高楼。昔日群贤会,少年笔力遒。才华惊四座,佳句美难收……”此作以小说家的细腻之笔接续初唐遗响,自成境界。墨客千秋,丹忱一脉,时空叠印处,俱是超然襟抱和激扬情思。
昔我往矣,清波粼粼;今我来思,好风徐徐。临别高阁,收拾春思,笔者也即兴赋诗一绝:“再上名楼访子安,飘然天地蓦然宽。幽思飞作纷纷鹜,伴我浮云负手看。”此绝句并非写景,实乃写心。心如风铃,随风而鸣。江风拂面,凉意幽幽。此时纵目而望,云儿倒是不少,闲闲地浮在天上和水中,正带着千年诗情,悠悠飘向远方……
远去的仓央嘉措
敖 超 文/图
西藏风光
1683年早春时节,西藏门隅纳拉山脚下宇松地区一个叫乌金林的地方,宁玛派的在家僧人扎西丹增迎来了他可爱的孩子阿旺诺布。
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门隅,一年四季气候温和、降雨充沛,森林覆盖率很高,被称为隐秘乐园。年幼的阿旺诺布经常在树林之中穿行,悬崖峭壁上的猴群是他的朋友,林木上的杜鹃是他的伙伴。
这个孩子注定是不同寻常的。他3岁就会在树叶上写字,还说自己要去布达拉宫等奇怪的话。结果,他被认定为五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
作为六世达赖喇嘛,住进拉萨布达拉宫的仓央嘉措在生活上受制于人,连思想也要受制于人,这激发了他对人间繁华、对自由的向往。但他是被认定的活佛,生命很难有两全的时候,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翠绿的布谷鸟儿,
何时要去门隅?
我要给美丽的姑娘,
寄过去三次信息。
——仓央嘉措(庄晶译)
人世悲欢千般滋味,他只想做芸芸众生中的一介凡夫俗子。传说仓央嘉措为了心爱的女子到处游玩,夜不归宿。
入夜去会情人,
破晓时大雪纷飞。
足迹已印在雪上,
保密还有什么用处?
——仓央嘉措(庄晶译)
从此,布达拉宫中少了一位活佛,尘世间多了一位诗人。打开了牢笼的仓央嘉措,以诗歌,以独立的思想意志,以向传统挑战的勇气,叙述自己想作为一个人的诉求,对被政治旋涡裹挟的人生进行了孤绝的反抗。
有人说仓央嘉措的诗歌是道歌,有人说是情歌,有人说是圣歌,总之他的一首首诗歌流传了下来。因藏语和汉语语境、音律的不同,再加上译者的不同,读者看到的汉语版仓央嘉措诗歌区别甚大。
拿一首人们熟知的诗举例。于道泉的译文为:从东边的山尖上,白亮的月儿出来了。“未生娘”的脸儿,在心中已渐渐地显现。
曾缄的译文为:心头影事幻重重,化作佳人绝代容,恰似东山山上月,轻轻走出最高峰。
刘希武的译文为:明月何玲珑,初出东山上,少女面庞儿,油然萦怀想。
王沂暖的译文为:从那东方山顶,升起皎洁月亮。未嫁少女的面容,时时浮现我心上。
庄晶的译文为:在那东山顶上,升起了皎洁的月亮。娇娘的脸蛋,浮现在我的心上。
这还只是翻译的不同。随着仓央嘉措故事的广泛流传,一些诗歌更是被硬安在了仓央嘉措头上,使他的故事更显神秘。他本人也脱离历史的面貌,成为现代人眼中的情感符号,引发深切共鸣。
仓央嘉措的诗歌到底是怎样的?拉萨地区的歌谣历史悠久,分为鲁体民歌和谐体民歌。谐体民歌在整个拉萨普遍流行,仓央嘉措的诗歌可以参考谐体民歌,一般每段4句,每句6个音节,分3顿,每顿两个音节,简单而优美。
仓央嘉措的精神世界充满了矛盾。他是雪域之王,住进布达拉宫;他流浪在拉萨街头时,又化身为世间最美的情郎,追求自由与爱情。他受清规戒律的束缚,却始终不能摆脱对自由和爱情的渴望。
拉萨八廓街东南角的一栋二层小楼,是当年仓央嘉措与玛吉阿米约会的地方。相传,仓央嘉措一到晚上就化名达桑旺波,以贵族公子的身份流连于八廓街头的酒家、民居,再后来竟“身穿绸缎便装,手戴戒指,头蓄长发,醉心于歌舞游宴,夜宿于宫外女子之家”。
某天晚上,他雪中密会玛吉阿米,回来时留下了脚印,执掌戒律的铁棒喇嘛发现,以为有刺客,便进入仓央嘉措寝宫,发现他一个人睡在屋里。于是,铁棒喇嘛循着脚印,找到了他们约会的地方。
“玛吉阿米”在藏语中意为“没有生过孩子的女人”。这究竟是仓央嘉措喜爱的女子的真名,还是一种广义的代称,历来存疑。他写给玛吉阿米的诗《在那东山顶上》流传很广,这首诗由当代作曲家张千一谱曲后广为传唱。
放浪形骸并没有让仓央嘉措真正感到快乐,毕竟他永远不可能回到少年时代的自由天地,永远不可能与任何一个女子长相厮守。
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仓央嘉措(曾缄译)
这是仓央嘉措诗歌中很有名的一首,反映了仓央嘉措特殊身份的束缚与渴望人间情爱的冲突,从中可以读到这位活佛的痛苦,也能读到他不同凡俗的悟性。
1706年,仓央嘉措在青海共和县境内悄然消逝。有说圆寂的,有说隐遁阿拉善的,也有说被秘密保护在五台山终老的。总之,这位多情的诗人、命运多舛的活佛,在历史的风中永远消逝了。
柳宗元与柳州的未了情
宾 阳
在广西柳州,人们亲切地称呼柳宗元为“老市长”。这位“老市长”在柳州度过了人生最后的4年,写了不少诗,干了不少事,与这里的民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至今让人怀念。
公元815年,柳宗元因永贞革新运动被贬到柳州。当时柳州是蛮荒之地,初来乍到的柳宗元情绪相当低落。
公元816年春,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在《别舍弟宗一》中写道: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诗中表现出诗人送别堂弟时的孤寂与对家族离散的哀叹,也交织着对柳州环境的复杂感受。贬谪以来亲人相继弃世,弟弟宗一又要北去,诗人更觉形单影只、愁苦无依。
他在《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中写道: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以地理特征喻谪宦愁思,成为柳州山水的诗意注脚。
为什么“寄漳汀封连四州”?公元805年,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其中,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刘禹锡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贬地分别是广西柳州,福建漳州、汀州和广东封川、连州。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与共,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但相思之苦无法自抑。
其中,柳州柳宗元和连州刘禹锡的故事尤为感人。公元815年再贬时,柳宗元得知刘禹锡需携八旬老母赴任播州(今贵州遵义),冒死上奏“愿以柳易播”,终使朝廷改任刘为连州刺史,成就“以命换贬”的千古义举。
“在立鱼南,其间多美山,无名而深。”柳宗元在柳州创作《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时,特将文稿寄给刘禹锡润色,后者增补的“其地南北”考据段落,现仍存于《柳河东集》注疏。其中的“立鱼”即立鱼峰,也叫鱼峰山,传说是壮族歌仙刘三姐飞升之地。至今柳州还流传着一首民间歌谣:
柳州有个鱼峰山,山下有个小龙潭,
终年四季歌不断,都是三姐亲口传。
如今,鱼峰山是柳州、广西乃至中国南方的山歌文化圣地。这里的歌圩,每天有众多山歌爱好者对歌传情、以歌会友。
在柳州,柳宗元解放奴婢、凿井济民、植柳兴学等政绩彪炳史册。他并不因为自己的仕途失意而自暴自弃,相反,他始终心系民众疾苦,有一腔悲天悯人的情怀。其间,他从“北望长安梦未休”到“我的长安是柳州”,实现了既来之则安之的心灵转变。比如《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中写道: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柳宗元期待橘树成林之日,能为自己带来甜蜜的滋味,表现出他乐观的生活态度。在这片“异服殊音”的土地上,柳宗元也带来了中原文明,将贬谪文人的愁肠九转化作滋润南荒的甘泉。
作为一介文人,柳宗元也有细腻的情感和生活情趣,这在《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中可见一斑: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宦情之苦与羁思之深撞击着柳宗元的心扉,他要寻求解脱又无可奈何,在这种心境下只好走出书房漫步庭院,感知岭南的时节物候。
公元819年,柳宗元弥留之际,将幼子周六和文集托付刘禹锡,手书“我不幸卒以谪死,以遗草累故人”。后刘禹锡耗时20年,对柳宗元的文学遗产进行了系统整理,编撰《柳河东集》,为中国文学树起一座丰碑。
柳宗元去世后,民众为表纪念,特制上等楠木棺材将其遗体运回山西运城老家安葬。沿途百姓闻讯皆自发到路边相送,场面感人。路程耗时数月,开棺时遗体却仍完好无损、面容如生,人们归功于柳宗元的仙气和柳州棺材的品质,“死在柳州”的俗谚由此流行,在旧社会,无数达官贵人以拥有柳州棺材为荣。
集“韩文”“柳事”“苏书”于一体的荔子碑 吴冠炜 摄
柳宗元和他的诗文让柳州在中国文学史上居于独特的地位。柳州市中心的柳侯祠中殿立着一块巨大的古碑,碑身已断为三截,但文字仍苍劲有力,这就是被誉为“三绝碑”的荔子碑,集“韩文”(韩愈的诗篇)、“柳事”(柳宗元的事迹)、“苏书”(苏东坡的书法)于一体,旷世罕见。
时至今日,柳宗元笔下的“异服殊音”已演变为多民族文化繁荣共生的和谐画卷;柳江两岸的崖刻已成为诗歌长廊,中原文脉在岭南已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2025年4月19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滕王阁上动诗心》、
《远去的仓央嘉措》、
《柳宗元与柳州的未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