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周杰伦《青花瓷》中,「天青色等烟雨」的天青色是什么颜色吗?或是用于发酵白酒的「酒曲」究竟是什么颜色吗?
答案就藏在纪录片《寻色中国》里,这些藏在典籍里的「东方传统色」,正跟着苏州缂丝匠人的指尖、香港书法家的笔锋、景德镇陶工的窑火、福州漆艺传承人的木胎,一点点走出历史,变成能触摸、能感知的文化密码。
作为中国首档传统色彩人文纪录片,它没有把「传统色」当成课本里生硬的知识点,而是带着观众蹲下来,看颜色如何在匠人手里一点点晕染、上色,在时光里流转,在纪录片的镜头里完成一次别开生面的「现代转译」。
把颜色变成会讲故事的「活化石」
第一集片名叫做「煌煌国色」,但什么颜色称得上「国色」?镜头没有急于给出定义,而是以「黄、赤、青、玄」四种传统色,串起了四段人文故事,每一段都像拆开一颗「文化盲盒」,原来颜色也能在纪录片中「讲故事」。
苏州丝绸博物馆,一件件缂龙袍静静陈列,但若将镜头对准缂丝匠人李福霞,便能看见色彩在她手中迸发的生命力。不同于现代仪器的精准检测,长期的技术积累,让她凭肉眼识别万色。
拍摄现场,她的手织机上轻轻划过,每一道停留都伴随着0.1毫米的细微调整 ——这是「苏作精雅」的秘密,湖丝的温润质地、纬线与经线的交织密度,甚至光线角度的微妙变化,都会让明黄呈现出不同的气质。当4K镜头捕捉到蚕丝在她指缝间穿梭的画面,色卡上的编号变成匠人几十年功力凝结的「色彩哲学」。
香港的街头巷尾,总能看见华戈题写的招牌在霓虹下闪烁。这位为《食神》《一代宗师》等百部电影书写片名的书法家,对「赤」有着独特的理解。有的书法家羞于把自己的字挂在街头,但是华戈说,字一旦变成了红色,身份就不一样了。
华戈说「人端字正」,不要为了艺术而艺术。他带着摄制组走在香港街头,指着大大小小的匾额说这都是我写的。那一刻,红不再是一种的色彩,而是串勾连起港片黄金时代、与市井生活的文化脐带。
景德镇的陶窑前,孙志卿正小心翼翼地将研磨好的钴矿粉调入釉料。这位痴迷于青花瓷的釉料配比的老匠人,将「青花」的诞生过程变成了一场科学实验。钴矿开采后,需经过多道工序研磨成粉,与釉料按特定比例混合,再均匀涂抹在陶胎上。窑门关闭,1300℃的火焰重塑物质形态,而决定成品成败的,是窑内气体的微妙平衡。
摄制组用cg制作展现了窑火的变化,当窑门打开,阳光照射在瓷器上的刹那,那抹介于蓝与绿之间的青花让所有人屏息。这种将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融合的 「器物哲学」,在镜头的演绎下更加生动。
被称为「漆窝子」的福州,是最适合打造漆器的地区之一。漆艺作坊里,均瑶跟随着80多岁的爷爷学习手艺,漆要通过不断地搅拌过滤掉杂质,在木胎上层层涂刷生漆,每一层都需在特定湿度下阴干,如此反复20至30遍,才能形成温润的黑色基底。
正如古人把阴阳交割之际的黑中透红的天象称之为玄,我们在漆器中也有黑中透着红色的溜色。作为与漆器相识最早的国家,我们这样认识黑,它既庄重神秘,又亲切,如我们手中的碗筷。福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漆艺曾随商船远销海外,而黑色的漆,正是连接古今贸易与技艺的视觉符号之一。
总导演陈晓卿说,制作团队像在「读完一套书的第一册」,全程带着学习者的敬畏。所以镜头一点儿都没端着架子:华戈在香港街头指着自己题写的招牌「这个是我写的,那个也是」,像朋友聊天般自然;拍李福霞辨色时,那份朴实中透着专注。
《寻色中国》首席色彩顾问、中国传统色研究者郭浩说,《寻色中国》的内核精神就是「人间烟火」,恰恰是由那些不经意的小努力,不起眼的小过程,以及不足道的小目标,涓涓溪流,汇成了浩瀚的中国色彩美学,汇进了宏大的中国文化长河。制作团队也正是这样做的,让《寻色中国》不像博物馆里的展品,而像你我生活里很会讲故事的「老邻居」。
纪录片的「新解法」
《寻色中国》的野心,远不止让观众「看见」颜色,更想让纪录片行业「看见」新可能。
技术层面,它给非遗装了一个「翻译器」——
匠人经验是最难以言传的,《寻色中国》用技术破解了这个难题。拍摄「明黄」部分时,用镜头去诠释色彩的细微变化,用显微镜头捕捉色彩绽放的秘密瞬间,将「裸眼识万色」的本事转化为「可量化」的视觉语言。这种处理方式,让观众更直观理解非遗技艺的「神乎其技」背后,是匠人对色彩分子级的敏感。
动画团队也在技术上耗费了许多心思,他们放弃了传统古画动效,用现代的设计,平面的审美,去重新诠释中国传统元素,生动可爱地讲述色彩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别出心裁。
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莉说,传统色曾因天然原料不稳定而失落,如今借技术重新打捞,让鞠尘(酒曲色)、绛色(酒醅色)等古老名字重新在产品上生根。
而把目光投射到产业层面,《寻色中国》画出一条「从原料到生活」的完整链条——
观众跟着镜头走进景德镇钴矿、苏州丝绸博物馆、福州漆器作坊、香港街头,看颜色如何从矿石、植物、虫胶里「长出来」,又如何通过工艺变成服饰、器物、甚至茅台酒的包装。当年轻人在纪录片里发现「美拉德配色」原来老祖宗早用过,传统色不再是历史书中的插画,而是能走进现代生活的「实用美学」。
腾讯视频黑曜石工作室负责人朱乐贤说得明白,这是一次新赛道布局,是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细分解读,让色彩纪录片成为传统文化的「新剖面」,这包括了两种维度的布局。
其一,是打造成可持续的文化IP。腾讯视频将《寻色中国》定位为「东方传统色彩计划」的开篇之作,以六大主题色系构建叙事框架,后续两季将进一步拓展,直到形成完整的东方色彩图谱。不仅如此,首映礼上,嘉宾身着片中「甲玛艺术」服饰,也象征着传统色彩的国际化表达。
其二,是建立色彩纪录片的行业新标准。就像《风味人间》系列建立起美食纪录片的标准、茅台酒建立起白酒行业的标准一样,《寻色中国》也在试图从叙事、技术、拍摄层面划定一个标准线,给行业做出表率。
同时担任配音的总导演陈晓卿坦言「已经在准备第二季的工作」——做纪录片像「登山」,而「传统色」的山,才刚登了第一阶,任重道远。但第一集已经证明,当镜头愿意蹲下来看匠人手里的颜色,当技术愿意为传统色当「翻译」,当产业愿意让颜色走进生活,文化传承就不再是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活文化」。
《寻色中国》的创新尝试,本质上是对「文化传承如何破局」的探索。这或许也是它给行业的启示,最好的文化纪录片,不是单向的赞美或科普,而是让古老与现代真正「碰个杯」,让颜色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1号结语
首映礼上,总导演陈晓卿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他说:我们是给研究成果裹上故事糖衣的人,让观众在吃糖时,顺便尝到文化的滋味。
这句话道破了《寻色中国》的创作初心,传统色的魅力不在于典籍里的学名,而在于它曾如何滋养过祖先的生活,又能否在今天的土壤里继续生长。正如片中那些流动的色彩、斑驳的漆纹、窑火的光影,当色彩不再是被研究的对象,而是被讲述的故事,它便有了呼吸,有了生命力,有了穿越时空与现代人对话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