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博文

抟土为陶

黄河的泥沙裹挟着千年文明,在冲积平原上沉淀出独特的非遗艺术——黄河泥陶。这个古老的手艺,以最质朴的泥土为媒介,将黄河的浑厚与细腻熔铸成器,让无声的土壤焕发出文明的光泽。

黄河泥陶的基因镌刻在华夏文明的血脉中。沿河分布的陶窑遗址,诉说着先民“抟土为器”的智慧。黄河流域特有的澄泥,取自地下数米深的冲积层,经河水千年淘洗,质地如膏脂般细腻,富含矿物质的特性使其兼具实用与审美价值。古人发现,以此泥制成的陶器不仅能盛水储粮,更因泥料中天然活性成分,可中和水质碱性,成为生活与自然相融的见证。从仰韶彩陶的几何纹样到龙山黑陶的蛋壳薄胎,泥陶始终是黄河文明最本真的书写。泥陶纹样是黄河文明的立体史诗。彩陶上的漩涡纹描摹着黄河浪涛的韵律,浮雕中的农耕图景记录着“日出而作”的烟火人间,掐丝珐琅点缀的牡丹纹则绽放着生生不息的民间美学。


一件黄河泥陶的诞生,是与自然时序同频的修行。选泥需辨别土层色泽与质地,经晾晒、融泥、过滤、陈腐等二十余道工序,仅泥料制备便跨越四季轮回。匠人独创的“塑空”技艺,将实心泥胎掏至薄如蝉翼,既减轻器物重量,又形成虚实相生的美感。釉色研发更显匠心,在传统灰、红、黑三色基础上,通过控制窑变温度,烧制出橘黄似秋阳、青釉若初霜的当代釉彩,让古老技艺与现代审美对话。

茶器的创作尤能体现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非遗传人将黄河澄泥与南方制陶工艺结合,既保留北方泥土的浑厚气韵,又赋予器物紫砂般的温润触感。从揉泥到塑形,从阴干到窑烧,匠人需在1280℃的窑火中精准把控毫厘温差,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正是这种容不得分毫取巧的笨功夫,让每道手作痕迹都成为生命的刻度。当代创作者将甲骨文、青铜器铭文雕刻在陶器上,让三千年前的符号在窑火中重生。

非遗传承的实践中,传统工坊化身文化课堂。中小学开设的泥陶课程里,孩童们用黄河泥再现《诗经》中的“蒹葭苍苍”;残疾人培训基地中,手语与陶轮共同编织出平等包容的匠心网络。这些场景印证着非遗存续的真谛:真正的传承不在博物馆的展柜中,而在日常生活与群体记忆的绵延里。


面对工业化浪潮,黄河泥陶的传承者选择以创新延续传统。现代窑炉在保留柴烧质感的同时提升成品稳定性,3D扫描技术为传统器型注入建筑美学元素。年轻匠人打破瓶罐的固有形制,将陶土塑造成流动的黄河水纹,或是层叠的黄土高坡肌理。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泥陶作坊与文旅产业结合,让游客在拉坯体验中触摸文明脉络。

黄河泥陶从不是凝固的历史标本。它如同黄河本身,在坚守本真的同时奔涌向前。当匠人的指纹与先民的制陶痕迹在器物表面重叠,当祭祀礼器转化为现代茶席上的公道杯,这门技艺便完成了从实用到审美、从传统到当代的价值嬗变。泥土不语,却将民族记忆与时代精神熔铸成永恒——这或许就是非遗最动人的语言:在质朴中见深邃,于平凡处显光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