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和王建涛见面是在首届山东绿色蔬菜产业博览会上,当时,王建涛和他的同事在黄河大集摊位上,忙着招呼游客,“这个6孔的陶笛20元一个,10个以上批发价更便宜。”王建涛笑着跟来来往往的游客介绍价格。

今年36岁的王建涛出生在兰陵县下村乡王岭村,该村历史悠久,村内有旧石器时代遗存王岭遗址,村里的一些老人至今一直保留着制作陶器的手艺。童年的王建涛常常与泥土为伴,这些经历为他后来的艺术之路埋下了种子。


王建涛设计制作的陶笛。

2007年,王建涛考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雕塑系,系统学习造型艺术。

大四那年,王建涛在临沂一家陶笛厂实习,第一次触摸到这“会唱歌的泥土”时,他便被深深震撼:“泥土经过高温淬炼,竟能发出如此清澈的声音!”然而,实习尚未结束,工厂就因经营不善倒闭。这份遗憾,却在他心中埋下了创业的种子。

2012年,毕业后的王建涛毅然放弃城市工作机会,在临沂罗庄区租下四间民房,开始了陶笛研发的漫漫长夜。


王建涛在直播间带货。

创业之初,王建涛的3管陶笛因音色出众迅速走红网络,但仅半年后,一纸侵权投诉让产品全网下架。他回忆道:“那是我最黑暗的时刻,模具全毁,积蓄见底。”

倔强的王建涛选择从头再来。四年间,王建涛带着团队反复试验:调整泥土收缩率、优化音孔设计、改良烧制工艺……2016年,首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澜陵陶笛”诞生,王建涛为其名取自“兰陵”谐音,寓意“波澜壮阔的陵地之声”。

2017年4月,兰陵县推出“四雁工程”,号召能人返乡创业。王建涛带着技术、资金与梦想回到下村乡,在政府扶持下成立天际乐器公司。他投资建设现代化厂房,将传统陶笛制作分解为注浆、脱模、修坯、绘彩等50余道工序,并吸纳30余名村民就业。双河村村民徐庆芳便是其中之一。


将传统元素融入陶笛设计,使产品更具文化内涵。

“以前在枣庄打工,离家远又危险。现在在家门口上班,每月能挣4000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徐庆芳说。如今,天际乐器年产陶笛50余万支,拥有100多个种类和500多种款式,公司年产值超千万元,产品涵盖100多个种类。

王建涛深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基。他将青花瓷、梅竹兰菊等传统元素融入陶笛设计,使产品更具文化内涵。他还带领团队研发出茶杯陶笛等趣味性产品,深受市场欢迎。

此外,王建涛还积极推动陶笛进校园活动,为当地中小学捐赠了价值40多万元的陶笛,并定期为师生提供免费教学。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吹奏陶笛,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也找到了表达自我的方式。


孩子们到陶笛工厂体验陶笛制作。(资料图)

近年来,天际乐器的陶笛频频亮相国内外重大展会。2019年,公司代表山东省非遗参加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2021年,澜陵陶笛被选为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的政府礼品,向世界展示了“好客山东”的文化魅力。

现在,在王建涛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投身乡村振兴。近两年,下村乡已建立起以陶笛、根雕、木雕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创产品产业园,形成了“乡愁乡韵”经济的集聚化、规模化发展。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张超 通讯员 冯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