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官讵足道 欲去令人愁

——唐代诗人岑参在蜀地的寂寞凄楚与忧国情怀

周伦斌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595—645年,富有文采,且洁身自爱,为秘书郎、中书舍人)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天宝三年(744)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岑参卒于成都。在唐代入蜀的著名诗人中,死于蜀中的只有两位:一位是贾岛,另一位便是岑参。



岑参现存诗403首,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岑参两度出塞,写了70多首边塞诗,在盛唐时代,他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岑参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岑参殁后30年,其子岑佐公收集遗文,请杜确编成《岑嘉州诗集》8卷,是为岑诗编集之始。《全唐诗》编诗4卷。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岑参51岁,被任命为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因蜀中发生兵乱,他行至梁州(今陕西汉中)而还。大历元年(766)二月,杜鸿渐为山南西道及剑南东西川副元帅、剑南西川节度使,平蜀乱,表岑参职方郎中,兼殿中侍御史,列置入幕,同入蜀。自春徂夏,留滞梁州,四月至益昌,六月入剑门,七月到达成都。大历二年(767)六月,杜鸿渐回京复知政事,幕府解散。同年七月,岑参赴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大历三年(768)六月罢官,泛江东归。船到戎州(今宜宾),被叛军所阻,只得转回成都,打算从陆路北归,不料染病不起,约在769年岁末(闻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证》为770年正月),病逝于成都旅舍。这是岑参在蜀地的人生轨迹,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段光阴。他在蜀地生活了近四年,其中半年颠簸来川途中、两年半成都、一年嘉州(乐山),其诗集《岑嘉州集》就是以他晚年为官嘉州而得名。岑参在蜀地,遍游成都、嘉州等地名胜古迹,写下60多首诗歌,有山水有人物有抒怀。

驻留成都(二年半)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十一月,诗人岑参在长安被任命为嘉州刺史,由于当时蜀地发生地方官员起兵混战,道路阻塞,岑参无法上任。一直到大历元年(766)七月,才随同新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到成都。杜鸿渐并没有让他赴嘉州,而是给了他“职方郎中兼侍御史”的头衔入幕任职。岑参在成都住了一年,于大历二年(767)沿岷江乘船顺流而下,至嘉州上任。在嘉州一年时间,大历三年,岑参借岷江经长江东归,被阻在戎州一直到九月以后,见实在无法前进,被迫北返,折回成都。诗人在成都住了一年多时间,虽一直想东归,可无法成行。就在这年(769)年末,满怀归思的岑参忽然染病,不久便去世了,享年55岁,唐代最伟大的边塞诗人,就这样消逝了。

岑参在幕府期间,有不少送友诗,也有十来首咏怀古迹诗作。如:

张仪楼

传是秦时楼,巍巍至今在。

楼面两江水,千古长不改。

曾闻昔时人,岁月不相待。

石 犀

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

向无尔石犀,安得有邑居。

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文公讲堂

文公不可见,空使蜀人传。

讲席何时散,高台岂复全。

丰碑文字灭,冥漠不知年。

司马相如琴台

相如琴台古,人去台亦空。

台上寒萧条,至今多悲风。

荒台汉时月,色与旧时同。

升迁桥

长桥题柱去,犹是未达时。

及乘驷马车,却从桥上归。

名共东流水,滔滔无尽期。

严君平卜肆

君平曾卖卜,卜肆芜已久。

至今杖头钱,时时地上有。

不知支机石,还在人间否。

扬雄草玄台

吾悲子云居,寂寞人已去。

娟娟西江月,犹照草玄处。

精怪喜无人,睢盱藏老树。

先主武侯庙

先主与武侯,相逢云雷际。

感通君臣分,义激雨水契。

遗庙空萧然,英灵贯千岁。

逗留嘉州(一年)

岑参出任嘉州刺史,实际上是被降职使用。在出任嘉州刺史前,岑参曾三度为郎——宝应元年(762)冬,入为祠部员外郎,广德元年(763)改任考功员外郎,广德二年(764)转任虞部郎中。郎官为京官,嘉州在边远蜀地,嘉州刺史为外官。按《唐会要》卷六八《刺史上》律法:“京职之不称者,乃左为外任;大邑之负累者,乃降为小邑,近官之不能者,乃迁为远官。”嘉州刺史不仅为外任,且是远官,出任嘉州刺史当然含有贬谪之意。唐代对降官赴任日期的规定十分严格,对贬谪之官的活动范围也进行了限制,他们不能擅离贬迁之地。岑参欲哭无泪,才高八斗的诗人纵有飞天之志,无奈羽翅被朝纲牢牢束缚。岑参在嘉州任刺史一年,留下的诗作并不多。岑参治理嘉州的事迹不详。

在赴嘉州途中,岑参的船曾遇风雨而不能开行,为此,诗人写了一首描绘当时情况的五言诗《江上阻风雨》:

江上风欲来,泊舟未能发。

气昏雨已过,突兀山复出。

积浪成高丘,盘涡为嵌窟。

云低岸花掩,水涨滩草没。

老树蛇蜕皮,崩崖龙退骨。

平生抱忠信,艰险殊可忽。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六月,岑参到达任所嘉州。到了一处新地方,最初的感受是怎样的呢?诗人的情绪显得有些消沉、悲观。我们可以看看他写的五言律诗《初至犍为作》(诗题中的“犍为”即嘉州,今四川乐山。当时有犍为县,犍为郡刚废除不久,岑参应该是有意为之,因犍为二字有边远之意):

山色轩槛内,滩声枕席间。

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

云雨连三峡,风尘接百蛮。

到来能几日,不觉鬓毛斑。

岑参在任嘉州刺史期间,曾到凌云山游览,并登凌云寺远眺,诗人兴之所至,写了一首五言古诗《登嘉州凌云寺作》。当时,大佛虽已开凿50多年,可大约还远未完工,因此在诗中没有提到这个奇迹。《登嘉州凌云寺作》《初至犍为作》两首诗创作时间应该相差不远,所以情绪有些相同,这大约与安史之乱后唐朝江山颓败、诗人壮志未酬的心境有关联。

登嘉州凌云寺作

寺出飞鸟外,青峰戴朱楼。

搏壁跻半空,喜得登上头。

始知宇宙阔,下看三江流。

天晴见峨眉,如向波上浮。

迥旷烟景豁,阴森棕楠稠。

愿割区中缘,永从尘外游。

回风吹虎穴,片雨当龙湫。

僧房云濛濛,夏月寒飕飕。

回合俯近郭,寥落见远舟。

胜概无端倪,天宫可淹留。

一官讵足道,欲去令人愁。

岑参在任嘉州刺史期间,曾上青衣山中峰(乌尤寺)游览,同时还拜访了僧人惠净,为此,诗人写了一首纪游的五言古诗《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题惠净上人幽居,寄兵部杨郎中(指岑参的友人兵部郎中杨炎)并序》:

青衣之山,在大江之中,屹然迥绝,崖壁苍峭,周广七里,长波四匝。有惠净上人庐于其巅,唯绳床竹杖而已。恒持《莲华经》,十年不下山。予自公浮舟,聊一登眺。友人夏官弘农杨侯,清谈之士也。素工为文,独立于世。与余有方外之约,每多独往之意。今者幽躅胜概,叹不得与此公俱。爰命小吏刮磨石壁,以识其事,乃诗之达杨友尔。

青衣谁开凿,独在水中央。

浮舟一跻攀,侧径沿穹苍。

绝顶访老僧,豁然登上方。

诸岭一何小,三江奔茫茫。

兰若向西开,峨眉正相当。

猿鸟乐钟磬,松萝泛天香。

在一首五律《郡斋望江山》中,岑参描绘了唐代嘉州城内的景色:

水路东连楚,人烟北接巴。

山光围一郡,江月照千家。

庭树纯栽橘,园畦半种茶。

梦魂知忆处,无夜不京华。

由上诗可知,岑参对在蜀任地方官是不满意的,经常想回到长安去。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七月,岑参被解除了刺史职务,他计划由嘉州乘船南下,入长江后东行,然后经汴河北归。诗人从嘉州出发后,在船中写了一首纪行的五言诗《东归发犍为至泥溪舟中作》:

前日解侯印,泛舟归山东。

平旦发犍为,逍遥信回风。

七月江水大,沧波涨秋空。

复有峨眉僧,诵经在舟中。

夜泊防虎豹,朝行逼鱼龙。

一道鸣迅湍,两边走连峰。

猿拂岸花落,鸟啼崖树重。

烟霭吴楚连,溯沿湖海通。

忆作在西掖,复曾入南宫。

日出朝圣人,端笏陪群公。

不意今弃置,何由豁心胸!

吾当海上去,且学乘桴翁。

滞留戎州(三个月)

岑参的船走到戎州(今宜宾),却不能继续下行,戎州至泸州的航道为杨子琳所断,东归受阻。大历三年四月,泸州刺史杨子琳率兵数千骑突然进攻成都,西川节度使崔旰之弟崔宽率军与杨子琳交战,几次都战败了。后来崔旰拿出家财数十万金,招募军队,击败了杨子琳。杨子琳退回泸州,招聚亡命之徒继续作恶。岑参到戎州三江口后,但见“三江行人绝,万里无征船,杀人无昏晓,尸积填江湾”,兵匪横行,哪里还敢再下行,就把船泊在戎州待机下行,岑参作了《阻戎泸间群盗》以记其事:

南州林莽深,亡命聚其间。

杀人无昏晓,尸积填江湾。

饿虎衔髑髅,饥乌啄心肝。

腥裛滩草死,血流江水殷。

夜雨风萧萧,鬼哭连楚山。

三江行人绝,万里无征船。

唯有白鸟飞,空见秋月圆。

罢官自南蜀,假道来兹川。

瞻望阳台云,惆怅不敢前。

岑参在戎州还有《巴南舟中思陆浑别业》《巴南舟中夜书事》《下外江中怀终南旧居》《楚夕旅泊古兴》。

巴南舟中思陆浑别业

泸水南州远,巴山北客稀。

岭云撩乱起,溪鹭等闲飞。

镜里愁衰鬓,舟中换旅衣。

梦魂知忆好,无夜不先归。

巴南舟中夜书事

偏渡欲黄昏,归人争渡喧。

近钟清野寺,远火点江村。

见雁思乡信,闻猿积泪痕。

孤舟万里夜,秋月不堪论。

下外江中怀终南旧居

衫冷猿晓悲,楚客心欲绝。

孤舟巴山雨,万里阳台月;

水宿已淹时,芦花白如雪;

颜容老难赭,把镜悲羹发。

早年好金丹,方士传口诀,

敝庐终南下,久与真侣别,

道书谁更开,药灶烟遂灭。

倾来厌尘网,安得有仙骨?

岩壑归去来,公卿是何物?

楚夕旅泊古兴

独鹤泪江月,孤帆凌楚云。

秋风冷萧瑟,芦荻花纷纭。

忽思湘川老,欲访云中君。

麒麟息悲鸣,愁见豺虎群。

岑参在戎州、泸州间滞留到秋末。“水宿已淹时,芦花白如雪”,无奈“镜里愁衰鬓,舟中换旅衣”,从初秋到深秋,但见“秋风冷萧瑟,芦获花纷纭”,不知杨子琳兵祸何时才了。由于通航无期,岑参于秋末返回成都。经过今宜宾县“丹山碧水”时,见临江有红色砂岩,峭壁峙天,与澄清碧绿的岷江水相映,十分壮观。岑参便叫船家将船泊在青山峡口,写了《青山峡口泊舟怀狄获侍御》:

峡口秋水壮,沙边且停桡。

奔涛振石壁,峰势如动摇。

九月芦花新,弥令客心焦。

谁念在江岛,故人满天朝。

无处豁心胸,忧来醉能销。

往来巴山道,三见秋草凋。

狄生新相知,才调凌云霄。

赋诗析造化,入幕生风飙。

把笔判甲兵,战士不敢骄。

皆云梁公后,遇鼎还能调。

离别倏经时,音尘殊寂寥。

何当见夫子,不叹乡关遥。

岑参诗俊逸悲壮,其实就是热衷功名、勇于进取、全身远祸与遁踪山林的思想矛盾在诗歌创作上的反映。这一对矛盾贯穿诗人一生。在蜀4年时间,岑参共创作了60余首诗作,描绘了蜀地或壮阔或寥落或凄清的景致,流露出作者寂寞凄楚和忧国忧民的心情,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在国家残破、个人暮年漂泊时的忧伤和抑郁。而这些诗“迥拔孤秀出于常情”(唐杜确《岑嘉州诗集序》),是他的边塞诗以外的另一类精心之作。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周伦斌(乐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供稿:乐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配图:方志四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