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作为一种自然现象
在诗人笔下
或雄浑壮阔
或凄厉萧瑟
成为抒发情感的绝佳载体
古人如何描写“风”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01
大风歌
汉·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首短歌是汉高祖刘邦在平定英布叛乱后,途经故乡沛县时所作。全诗仅三句,却气势磅礴。首句“大风起兮云飞扬”既是实写眼前风起云涌的自然景象,又暗喻秦末汉初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
后两句抒发了一代帝王对巩固政权的渴望和对人才的渴求。语言简练,意境开阔,展现了刘邦作为开国皇帝的雄浑气魄。
02
秋风辞
汉·刘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汉武帝刘彻的这首《秋风辞》以秋风起兴,抒发人生易老的感慨。开篇"秋风起兮白云飞"勾勒出一幅秋高气爽的图景,随后转入对佳人的思念和游乐场景的描写,最后归结为"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的感叹。
全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展现了帝王诗人的另一面。秋风在这里既是自然景象,又象征着时光流逝,意境深远。
03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后,诗人流寓成都草堂时期。全诗以"风"为主线,先写狂风破屋的惨状,再写顽童抢茅的无助,最后写夜雨屋漏的凄凉。
在个人遭遇的描写中,诗人推己及人,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愿,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诗中"风怒号"的描写极为生动,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04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唐·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岑参作为边塞诗派的代表,这首诗写西域风沙之猛烈堪称一绝。"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几句,将边塞狂风的威力描绘得惊心动魄。
诗中"风头如刀面如割"的比喻,使人切身感受到边地环境的严酷。全诗以狂风为背景,衬托出将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体现了盛唐边塞诗雄浑豪放的风格。
05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如果没有标题,也许人们会把这首诗当做一则谜语,这首诗以形象的描写 让人们对风的力量有了感性的认识。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使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非常细微,通过秋叶的飘零、春花的开放、波浪的涌起、翠竹的歪斜,从时令上、强度上写出了无形的风的力量。
诗歌对仗工整,特别是数量词的运用,在排列上下了一番功夫。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诗人让我们看到了风的力量。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他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杆翠竹吹得歪歪斜斜,我们还能说风是无形的吗?
◎本文来源:“河南卫视”,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