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穷人家的孩子很少考上公务员?是因为没背景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介绍一个来自于英国BBC的经典纪录片《人生七年》。



“人生七年”:阶级从童年开始设限

《人生七年》是由英国导演迈克尔(Michael)于1964年启动的史诗级纪录片。

该纪录片耗时56年,一共追踪拍摄14名来自不同阶层的英国孩子,并记录下他们7岁到63岁的人生轨迹。

纪录片一经发布,在海内外获无数赞誉,被誉为“最伟大的社会学实验”。



迈克尔刻意选取了三个来自于不同阶层的对照组:

1、选取4人(如约翰、安德鲁)来自于上层阶级;

他们就读于精英私立学校,家庭背景优渥,父母的职业一般是顶尖律师、名校学者以及医生等。

2、选取3人(如尼尔、布鲁斯)来自于中产阶级;

他们就读于普通公立学校,家庭背景中上,父母职业稳定体面,如教师以及公务员。

3、选取7人(如托尼,林恩,西蒙),他们来自于伦敦东区或农村贫困家庭。

后续使实验更加严谨以及丰富实验多样性,增加7名新参与者,实验人员通过深度走访生活观察以及记录的方式建立起每个受试者的“个人档案”。

实验初期,不同阶层的孩童(7-14岁)对自身的人生规划截然不同的想法。

多数来自于上层阶级的儿童认为自己应该去剑桥读书,当一名顶尖律师或者医生;

而那些来自普通阶级的儿童,认为自己应该去超市打工或者从事蓝领工作。



实验中期,这些受试进入青年阶段(21-28岁),那些上层阶级的孩子几都就读于剑桥或者牛津这样的顶尖名校;

而那些普通人家的青年群体有的辍学,有的从事蓝领工作。

中年阶段,阶级固化开始明显,上层阶级的孩子成为了某个领域的精英,孩子也就读于顶尖私立学校。



普通阶级的群体经济压力明显,自己的孩子也基本上重复着自己的人生路径。

出现这样的结论,实验人员并不诧异,不只是基因具有遗传性,大部分时候阶级也具有“遗传性”。



公务员不是人人能考,是阶级“潜规则”在起作用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穷人家的孩子很少考上公务员?

这个实验就是答案。

阶级固化与资本壁垒对个体的影响并不局限于一些具象化的生活层面,也会从精神层面对人带来决定性的影响。

公务员母往往会对孩子有着极大的期待,他们有资源,也有能力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给予一切有助于孩子成长的社会资源;

与此同时他们的眼界也更加开阔,即便自己的孩子没有拥有学习的天赋,他们也有能力托举孩子完成自己的理想。



他们的认知与格局往往更加长远,并且由于自身职业的特殊性,一些社交方式与规则孩子也会在成长过程中耳濡目染,

进而在成长过程中会立志成为某个领域的精英,比如也成为和父母一般的体面,社会地位高的公务员,这就是榜样效应(Model Effect)。



穷人孩子为何难圆“体面梦”?现实比你想得更沉重

反观穷人家庭的父母,穷人家的孩子为什么考不上公务员,是因为背景不好吗?

不是的,而是因为这4点:

1、首先源自于原生家庭里父母的认知,普通家庭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往往是短浅,片面的。

因为他们自身就处在社会底层,所以他们无法为孩子规划如何成为一个社会精英,如何拥有社会地位。

自身的经历局限了他们对孩子的教育,他们更希望孩子脚踏实地去工作赚钱,而不是“浪费时间与精力”考公务员。

2、成长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人的认知,原生家庭中对生计的重视对物质的追求,也会让子女形成这种思维模式。

一方面来说,他们可能十分孝顺想为父母分担重担,一方面来说,他们意识不到职业的变化趋势,还停留在最初的越努力越幸运的思维层面。



3、普通家庭拥有的资源与人脉较少,无法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予有效地帮助。

即便是父母支持孩子考公,但是他们无法获得有效信息,大部分孩子都需要在阶级跨越的过程中自力更生。

也不乏某些父母会因为自身资源较少,而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提早进入社会,为他们减轻负担。

因为他们自身也自顾不暇,因此他们很难支持孩子为准备公务员考试待业一两年。

4、完成梦想需要的不只是牢记初心,还需要经济与时间,正如纪录片《人生七年》里普通家庭的孩子长大后也会受困于经济压力;

大部分人会因为生计而放弃自身的追求,不管是成为公务员还是其他职业。



因此,很大程度上来说,不是穷人家的孩子不想“逆天改命”,考不上考公务员;

而是他们成为公务员的代价太大,要付出的时间,精力,承受的压力更多,更无法立志于此。

即使有心尝试,迫于生计压力浅尝辄止之后又会回归到平常生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