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问问大家:
教育的路上,你是否有过心灰意冷?
五六点起床做早饭,结果孩子磨磨蹭蹭,还嫌弃你做的不如买的好吃;
忙一天回家,一边看娃写作业一边收拾房间,娃却觉得你“活受罪”;
每天掏心掏肺地对孩子好,两眼一睁就是忙,恨不得把所有好东西都给孩子。
然而,生活再辛苦你也能扛。
扛不住的,是孩子一点不体谅的态度,认为理所当然的语气。
之前,有人问:为什么我为孩子倾心倾力,孩子却一点儿不懂得心疼我?
有个回答一针见血:
不是因为你付出的太少,而是你付出太多了。
正如《人间失格》里的一句话:
无论对谁太过热情,就增加了不被珍惜的概率。
尤其是孩子的教育,适度的付出是蜜,过度的付出是毒。
曾在校门口看到这样一幕:
一位头发散乱的妈妈送孩子来上学,妈妈一手提着书包,一手拿着牛奶。
孩子在一旁吊儿郎当,嘴里还嘀咕“能不能快点,磨磨唧唧!”
妈妈好像没听到孩子的抱怨,想停下来给儿子系鞋带。
儿子的语气更不耐烦,一不小心踩到了妈妈手指,但愣了一瞬,嘴里却说“又不是我要让你这样做的。”
妈妈盯着儿子嫌弃的眼神,训斥儿子:“我要不是你妈,我会这样?”
儿子却反击:“你赶紧走吧!你看你那头发,等会同学又要笑我。”
说完夺走早餐,转身进了学校。
那一刻,男孩妈妈楞在原地,站了许久。
相信类似的一幕,很多家庭都存在。
讽刺吗?心酸吗?
中国的父母掏心掏肺对孩子好,爱孩子爱到骨子里,恨不得把孩子身上所有的苦难都让自己承受。
拼尽全力、穷尽所能、倾其所有,结果却换来孩子的冷漠、抱怨、不以为意。
还记得在美剧《绝望的主妇》里,我印象最深刻的Bree。
她称得上是一位完美的妈妈,脸上永远挂着笑,给孩子煮最健康的食物,家里永远收拾得干净整齐,给孩子舒适的家庭环境。
但好像,家里每个人都对她的付出不满意,甚至觉得多此一举。
有一天,Bree花了3小时做出了一顿媲美米其林大餐的可口饭菜,邀请家人品尝。
结果,女儿开口问妈妈:
“我们什么时候能喝到正常的汤呢?为什么我们总要喝这些奇怪的汤?”
Bree觉得不可思议,又把目光看向儿子。
儿子耸耸肩,回了句“还好吧”。
Bree觉得难以接受,儿子却无奈表示:
难道有谁请你在厨房里忙三个小时了吗? 我同学的妈妈下班回家只需要“砰”把肉罐头打开,所有人都很满意。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边际效用递减效应”。
简单点解释就是,给一个口渴的人喝一杯水,他会感激你,这是雪中送炭。
但随着他喝进去的水越多,对水的渴望就越小,直到最后,他不渴了,这时再继续给对方水喝,他只会感到厌烦和难受。
放到亲子关系中,过度付出的父母就是那个送水的人。
无条件和无节制的爱,超过了限度,对方不会感激,只会无感、麻木甚至厌烦。
甚至会在潜意识里认为你一厢情愿,永远不会离开,自然也没必要对你太好、太珍惜你了。
有句话说得好:爱的本质是克制,而非放肆。
在成长过程中,若父母过度付出,迁就孩子,最后可能不会收获一个感恩的孩子,而是一个白眼狼。
先给大家讲三个家庭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来自网友@孤独者的经历。
他和妻子经营着一家小饭店,有一位8岁的女儿小雨。
为了让女儿无忧无虑、开心长大,他和妻子从不让孩子参与家务,女儿有任何需求,他们都随时中断工作“陪玩”,无条件满足。
一天深夜,他因为过度劳累病倒,妻子在医院守了整整一夜。
女儿来医院探望,结果第一句竟然是抱怨没陪她去买新裙子,害她在同学面前丢了面子。
自始至终,没有想起来关心一下还在生病的父亲。
第二个故事,是楼下的宝妈@阿丽讲述的。
阿丽从儿子出生后,一颗心全扑在孩子身上。
为了给儿子创造更好的条件,她从来不让孩子做任何事,生怕孩子因为操心自己而分心学习。
阿丽的口头禅是:
你只要把书念好就行,其他的事情不用你操心。 小孩子懂什么,你只要好好学习,我和你爸就放心了!
儿子确实听进去了父母的话,变得只关注自己的学习,对家人的需求和感受漠不关心。
一次,妈妈生理期疼痛不止,想让儿子帮忙倒个水,找个药。
儿子却说:“妈,你忍忍哈,还有一道数学题没解开呢!”
事后,阿丽心有戚戚,问儿子怎么没有主动关心妈妈。
儿子却满脸疑惑,反问:
“不是你们说学习最重要,其他的事情都是父母应该做的,都要为学习让路吗?”
第三个故事,主人公是舅舅家的女儿。
表姐一直是舅舅家的骄傲,舅舅和舅妈也自诩是“尊重孩子、相信孩子”的父母。
从小到大,无论是买什么玩具还是报什么兴趣班,都由表姐说了算。
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培养表姐的独立性。
然而,没过几年,表姐变得越来越自我,觉得自己的意见总是最重要,别人都要听从她的。
一次,舅舅过生日请客,表姐那天却因为看演唱会没来。
事后,外公提醒表姐这样做不对,表姐却不以为意,反而觉得舅舅故意选那天过生日,打扰了她玩耍的兴致。
外公气急,只能叹气:
这孩子习惯了所有人都以她的意见为中心,完全不能理解别人的感受,可怎么办?
为什么截然不同的三个家庭,养出相似的孩子?
教育学上有一个专门的词来形容——“割草机式父母”。
是指父母总是走在孩子前面,为其清除成长道路上的杂草,尽可能避免孩子直面障碍。
这种行为虽然看似体贴,却往往无形中限制了孩子成长的空间。
想孩子无忧无虑长大没有错,错在让孩子习惯单方面索取,缺乏对家庭成员付出的感知能力;
要孩子好好学习也没有错,错在“学习优先于一切”的认知下,孩子会逐渐丧失对他人感受的敏感度;
对孩子给予尊重也没有错,错在过度放权让孩子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一步步磨灭对外界的同理心。
有研究表明:
过度满足孩子的的各种需求,很容易让孩子丧失共情能力,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
他们不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很难对父母产生感激之情,长大了更不会平等地回报父母。
所以,对孩子的一切付出,都要建立在原则和底线之上。
既不能过分疏远,也不能姿态太低,把握好分寸,彼此间关系才能亲密长久。
《蒙台梭利儿童心理学》中有一个观点:
吸收性心智是儿童特有的无意识的记忆力,是吸收环境并加以适应以形成人格的能力。
什么意思呢?
是说孩子的人格由周围的言传身教中习得,无论好的坏的,孩子都会吸收,且伴随终生。
这个观点教育学家洛克也说过: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就像一张白纸一样。
而后,他生存的环境开始给他上色,他的环境是什么样的,他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养育者,孩子长成什么样,全看父母怎么养。
那些懂得心疼父母的孩子,其父母从小都在刻意做这三件事。
1.给“爱”设条件,适当要回报
经济学教授理查德·塞勒做过一项实验。
他分别找了三组实验者,扮演卖家、买家和自由选择者。
卖家的任务是卖掉一个咖啡杯,买家的任务是向卖家买咖啡杯,自由选择者的任务是,自行选择拥有一个杯子或得到同价值的一笔钱。
接着,让三组人分别给咖啡杯标价。
结果是买家估价2.87美元,自由选择者估价3.12美元,非常贴近。
而卖家估价的中位数为7.12美元,高出一倍。
这就是经济学上著名的“禀赋效应”。
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个物品,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会大大超过未拥有之前。
后来,有人发现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亲子教育。
简化版就是:让孩子为家人花钱,或者多让孩子照顾自己。
举个简单的例子。
当孩子用自己攒的零花钱为妈妈买一条围巾。
购买前,孩子会仔细思考妈妈的喜好、围巾的质量和价格等因素;
购买后,孩子会更加关注妈妈使用围巾的情况,会在寒冷的天气里提醒妈妈戴上围巾。
因为这条围巾是孩子用心挑选并付出金钱购买的,孩子对它的价值评价会更高。
进而也会更加关心妈妈的冷暖,更加珍惜与家人共同拥有的物品和时光。
2.设置家庭“角色互换日”
有一句话很认同:
没有人生下来就知道生存的艰辛,也没有孩子天生就懂得父母的不易。
只有当孩子了解过父母的工作经历,体验过父母的生存视角,他们才会体谅父母。
同事王姐讲过一个自己家的事。
王姐家每月最后一个周末是“家庭岗位轮换日”。
上个月,轮到12岁的儿子体验爸爸的早班送货工作。
凌晨6点的雨中,孩子冻得直跺脚,却坚持把最后100瓶奶逐一送到100户客户家门口。
当晚他破天荒地主动洗了爸爸的工装,还用零花钱买了护膝:
“爸爸的工作太费膝盖,我得想办法让他别那么疼。”
所以,我们不妨也试试这个方法:
让孩子扮演父母,父母则扮演孩子。
通过角色互换,孩子能更直观地理解父母的不易,更在乎父母。
3.教会孩子表达爱:从“接受”到“给予”
看过一个视频,女儿刚拿到实习的工资,给妈妈买了一双大几百的鞋子。
妈妈很不高兴,说她乱花钱,最后说什么也不要,坚持让女孩退货。
后来,这对母女还为此吵了一架。
后来这位母亲在评论区解释:
过苦日子过习惯了,孩子买的东西太贵,才让孩子退掉。
网友们却不认同,一个高赞回答点出了关键,她说:
不管怎样,这都是孩子表达爱的方式,不必拒绝,多给孩子表示孝心的机会,他才会越来越感恩。 如果次次都拒绝,她的自尊受到打击,慢慢地也不再把孝顺这事放心上了。
所以,教会孩子表达爱很重要。
有什么方法呢?
第一,鼓励孩子说“谢谢”和“我爱你”,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心疼父母;
第二,定期和孩子聊聊“爱”。
比如问孩子:“你觉得什么是爱?”
再引导他们理解,爱不仅是接受,更是给予。
比如“当你帮妈妈拿东西时,这就是在表达爱。”
比如“你给下班后的爸爸妈妈接杯水,这也是爱。”
如此经常互动,父母与子女间的爱,才会双向流动、彼此奔赴。
《特别狠心特别爱》写过一段话:
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不忍心让他们从小体验生活的艰难,也不懂得在适当时机向他们索要。 因此最终导致子女们一辈子艰难,一辈子朝他们索要!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有时,问题本身不源于孩子,而是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
而有的家庭之所以幸福快乐,就是因为他们用对了方法。
从今天开始,告诉自己,不再无底线逢迎孩子,偶尔做个“薄情”的父母;
从现在开始,停止一味奉献,拒绝过度牺牲,不再做一个满分父母。
点个,与所有父母共勉。
作者 | CC
主播 | 绛染 ,电台主播、爱配音,神秘的爱猫人。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