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回家里鸡飞狗跳,就觉得妈妈太难了!不过上完课后能量满满,感觉自己又可以了,做妈妈好像也没有那么难”“育儿路上我们还需要不断成长,学习看见孩子的需求”“感受最深刻的不是话术,而是共情力”……上周五,温州日报推出“‘育’见青春期 与你同行”家长心理课堂系列公益活动第二期,收获不少家长们的走心好评。
此次家长课堂邀请到亲子冲突化解教练、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方小和,引入情境式体验练习,让家长学着更好地理解孩子。她提出“434”沟通法则,整场讲座干货满满。现场,家长们还在方老师的引导下与其他家长一起进行角色扮演,他们的认真程度不亚于孩子们在校学习。
4种沟通方式要不得
“你最近怎么回事啊,心思根本没在学习上”“这么辛苦供你读书,这成绩对得起我们吗”“这个阶段学习最重要,考不上好大学以后找工作都困难”“你接下来每天……”课堂上,方小和让家长们分别扮演孩子和父母,让他们亲身体验孩子被唠叨、指责时的感受。有家长忍不住直呼:“太委屈了!一句都听不进去。”
通过这种沉浸式的情境体验,方小和希望家长避过4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评判、指责、讲道理、给建议。其中“给建议”一项,方小和特别提醒,表面上“给建议”是尊重孩子,但实际上是把家长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不良的亲子沟通方式经常适得其反,让父母和孩子都感觉无力,且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与社交,让孩子关上心门,这时叛逆与冲突都找上门了。”
“懂”比“爱”更重要
同样的体验练习方式,方小和又设置了三个场景,分别是孩子心情不好抱怨外界时、孩子和家长意见不一致时、家长很想给孩子建议时。但这一次,方小和让家长运用三条公式,来应对这三个场景。比如让很多家长发愁的“孩子玩手机停不下,家长怎么说都没用”,就可以运用到公式二:观察+对方的感受与需要+共情+自己感受与需要+提出请求。在现场,家长们尝试用这条公式,互相扮演父母和孩子进行沟通。结果“孩子”一方心甘情愿地表示:“可以考虑少玩手机,规定好使用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条公式中,“共情”是共同的元素。“让孩子知道‘你懂他(她)’,比让孩子觉得‘你爱他(她)’更重要,孩子才会对你敞开心扉。”方小和强调。
但沟通有公式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心态。“心态决定沟通方向”,讲座过程中,方小和建议家长,要看长远,从利于孩子一生的发展角度,注重品质培养而非成绩;给信任,允许孩子自我决策,尊重个体差异。对于“给信任”这点,有家长发问:“如果孩子的决定,明明是有问题的,我们仍要放手吗?”方小和说:“每个孩子都是向上的个体,没人愿意辜负全心信任自己的人。家长可以勤加引导,培养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必要的支持,而非直接告诉他们怎么做。”
孩子作业拖拉这样破
讲座后的家长互动环节,一位父亲率先举手:“我家孩子上二年级,回家写作业就跑来跑去,一言不合就和妈妈吵架。我们只好送他去托管班,但是他又说不开心,该怎么破?”方小和听完,笑言:“如果问题在妈妈,应该让妈妈来听课。”这时,一旁的女士举手:“妈妈在这里。”原来,这对夫妻在讲座过程中沉浸于听课和练习,几乎没有对话,连方老师都没注意到他们是一家人。
“凡是拖拉的孩子,背后一定有常催促的父母。”对于他们的问题,方小和反问:“托管班和家庭环境有什么区别呢?”“班级里其他孩子都坐着写作业,很安静,家里到处都是玩具……”说着话,这位妈妈已经意识到了问题所在,“确实该整理下家里,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还有一位母亲道出了孩子的“盲目自信”:“初一的男生,成绩一直上不去,我们说帮他找原因,改一下方法,可他坚信自己的方法是对的,我们实在不知道怎么办了。”对此,方小和笑问:“你们培养孩子想要达到什么目标?如果是培养他们的勇气,那就继续相信他;如果想提升他的学习成绩,可以试着说‘看到你愿意自己解决问题,妈妈很赞叹,不过除了自己解决,你还需要爸妈哪些支持’。”这位家长边听边点头,听完方老师的话,她又和一旁的丈夫小声讨论:“可以回去实践起来。”
温州日报推出的“‘育’见青春期 与你同行”家长心理课堂系列公益活动还将持续,感兴趣的家长可以关注“温州新教育”微信公众号,及时获取活动讯息,也可以留言告诉我们,你在育儿中遇到的困扰,以及想要学习的课程主题。
记者/图片:金 叶
视频:单 晖 瞿含张
编辑:瞿含张
二审:曾云毕
三审:林 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