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春麟,1962年出生于景德镇,艺名“苦艺人”。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花代表性传承人,景德镇“红丰窑”第五代传人。
前不久,景德镇市政府公布的首批330家“千馆之城”陶瓷人文艺术类名单中,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青花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汪春麟陶瓷艺术馆榜上有名。
7月的一天,《见瓷如面》栏目组慕名来到位于景德镇名坊园的汪春麟红丰窑展厅。
大厅正中摆放的两幅巨大的中堂屏风上,分别镶嵌着主人青花之作《童年往事》和《游鱼乐在其中》,绘画两旁均附上作者手书,自幼秉学、祖上真传诗词字迹中可以窥见随性而发、随意而写的书法,与主人朴实、率真性格吻合,字如其人,给人一见如故之感。
《牧牛图》
《牧牛图》
《牧牛图》
汪春麟是老字号“红丰窑”第五代传人,其陶瓷家族史可追溯到清代中晚期,高祖父从安徽黟县来到景德镇,在御窑厂任职。
陶瓷家族基因代代延续,先后诞生了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有汪大阳、汪洋等,父亲汪镇初擅于书法,他们的绘画和书法艺术,在陶瓷界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在与主人交流期间,汪春麟老师边介绍边现场展示书法创作,只片刻功夫就完成了“观海听涛”书作和“牧童短笛”古诗作品,行草字体挥洒自如、字字珠玑,笔迹流水行云,令人叫好。
汪春麟
言语不多的汪春麟老师,集诗书画于一体,在景德镇本土像他这样的艺术家不多见,书法、国画、瓷画,他都能信手捏来,水到渠成。
在大厅一角,有一幅其正在创作的高2.36米釉下青花瓷板,画面构图错落有致,牧童手执网兜,有的吹奏短笛,大树下神清气闲的水牛等,在他笔下刻画得栩栩如生。
传统的国画线条笔墨尽显,一幅田园牧歌的童年往事景象,把人带入美好的儿时生活,如同没有浮华的雕饰,没有尘嚣的弥散,洞见的是其人生百味之后的宁静与淡泊。
《童年往事》
他画了无数的童年往事和游鱼题材,笔下的性灵以及一草一木,把传统工兼写技法笔墨用到陶瓷上,行笔运墨,笔力既有儒家的大胆、坚毅,又蕴含老庄的虚淡与闲适。
在圆熟中透溢出骨力与拙味,在不欲求工不刻意雕琢中显露天然之趣,充满朴实灵动的生机。
他笔下的牧童短笛、游鱼嘻鸭及幽兰野菊中,无不透溢出他对大自然的向往与热爱之情。
《牧牛图》
“钟情于童年往事和游鱼绘画是出于本能……”汪春麟说,儿时的他冥顽好动,祖父母把他放到浮梁乡下舅公舅婆家生活,他和小伙伴放牛嬉戏,捉稻田里由山塘游入的鲶鱼,成了他最快乐的时光……
后来,长辈看到他有涂涂画画的悟性,伯父汪洋和父亲汪镇初就开始指导他学画和练书法,每当回忆起农村的儿时生活,他自言很感恩伯父和父亲,是他们的管教,以及后天锲而不舍的努力,他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名陶瓷艺术家。
凹凸浑墨釉下瓷绘《铁骨迎春》
特凹墨料技艺是他祖上一大瑰宝,汪春麟老师引以为豪。
早年,他与伯父汪洋合作,运用家传的特凹墨料技术,自采原矿配置加工,共同研制创作的凹凸浑墨料釉下瓷绘《铁骨迎春》作品,和家传的凹凸浑墨料瓷,荣获了第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奖银奖。
颇具国画墨韵、入釉三分的特凹墨料作品,达到一种特异的艺术效果,在烧制过程中,呈现自然的墨晕,犹如生宣上的墨迹,料色陷入釉下,带有似雕刻的凹陷感,曾一度成为独特的绝佳艺术珍品。
《争上游》
祖辈汪大阳既是景德镇历史上陶瓷釉上釉下配料能手,也是浅绛彩、粉彩绘画名家;伯父汪洋是绘制家传特凹墨料梅花的民间艺术大师。
传承和发扬光荣的陶瓷文化重任,像沉甸甸担子落到了汪春麟身上,作为陶瓷家族红丰窑的传人,他铭记祖辈教导,驰骋于书画艺术世界,在继承中潜心钻研,浸淫艺海50年之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青花牧童和鲶鱼题材创作风格。
《乐悠游》
丹青最难是精神,发自画家内心世界的精神,方显其充沛、强劲、动人之力
如今,已过花甲的汪春麟每天还笔耕不辍,在行笔运墨中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在挥毫泼墨中写情寄意聊以自娱,秉持真性情的生活态度,他写就了自己的书画人生,展现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神品质和艺术的根本价值。
他的作品,是一位艺术家坚守自己内心表达构筑的远离尘嚣的精神净土,在向世人传递一种纯洁与宁静的人生理想境界。
主笔:王东
编辑:徐培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