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正值清明假期,我们来到了天津了凡纪念馆。纪念馆位于宝坻区南城东街原大觉寺内,与附近的了凡公园和广济寺呈三角状排列。

我们按照导航来到一个静谧安详的小巷,找到临街的大门。守门人说,了凡纪念馆就在里面。进门左转就见到了一个座的体量不大的砖瓦结构建筑。

了凡纪念馆为明朝任宝坻知县袁黄而建。袁黄号了凡,世称了凡先生。是万历年间重要思想家、文学家、农学家、水利学家和历法学家。令他更广为人知的是他另一个身份——《了凡四训》的作者。也正是因为读过了凡四训,笔者才有了这次了凡纪念馆之行。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个院落的大门,大门面南而开。说是大门,体量并不大,与普通北京小四合院大门差不多。门两边书写一副对联:“国有贤才落宝地,袁公风范昭后人”。进入大门,是浅浅的院子。抬头即见“向善堂”三个不大的字。登堂入室,即见了凡先生的塑像,是书生打扮,额头突出,眼睛微闭,头上扎着发髻。着宽衣长袍,左手握拳,抓着一本书,右手放置左膝上,右小臂轻微抬起,五指虚握,食指上指,沿着手指望去,是书写着“命由己造”四个金字的匾额。坐像前有一大捧新鲜的百合花,其中有白百合、红百合、粉百合,散发着馨香。让人感到安详舒适。这种感觉我曾经在泉州的开元寺感受过,当时去参观弘一法师纪念馆,在开元寺的大殿里,看到了很多鲜花,闻到了很多的香气,同样感到很祥和,心中升起喜悦。



塑像的后面是了凡四训的四个要义的条屏,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塑像两旁的柱子上也有一副对联:民感慧恩朝法相,佛因善业伴先生。



从向善堂出来,回到院子里,西侧有一块石头,上书:东寺捨粥处。

文中说 :民有菜色,有司之罪。今发谷为粮,就东寺煮粥,毋论远近,各得就食。日二次,到者报名,每十人为一牌。先尽老者、病者、幼者,次及妇女,次及壮丁。其老幼妇女系一家者,各随其便,同编一牌。每一百人分为十牌,各有定所。每牌各置粥一盂于地,尽之即止。一千人分为十起,以次就食。典史仍不时巡察,不许和水,不许不洁,不许争竞,此示。

东寺即当时的大觉寺,也即今天了凡纪念馆所在地。大觉寺始建于1033年,时为辽重熙2年,宋仁宗明道2年。从碑文可知,了凡心系苍生,事必躬亲,深查民情吏情。对捨粥过程中,出现的奸民破坏秩序、胥吏作伪侵害难民权益的事情采取了措施。

往西走,穿过“正知”月亮门进入一个胡同,南面树着一块石头,刻有清朝乾隆年间洪肇楙写的《祭袁公了凡文》。洪是来自歙县的进士,在了凡离开宝坻150年后,来宝坻任知县,见百姓对袁了凡念念不忘,深受感动,重修祭祠,做了这篇文。四字一句,温柔敦厚,平和典雅,颇有古风。写的是了凡到宝坻以来的种种功绩,其中的“一疏奏可、万户生春”,是里面的名言。



在这块刻石的对面,是了凡和幻余的对坐晤谈像。了凡戴乌纱帽,着圆领长衫,幻余光头,着袈裟,手持念珠。幻余是位五台山和尚。

了凡在发愿做3000善事,完成后将功德回向,求得儿子后,再次发愿,要做10000善事,就任知县后,所做的善事不多。他妻子说:“我以前在家,帮着你做善事,所以你许下做三千件善事的心愿方做完。如今你许了做一万件善事,衙门中又没什么善事可做,什么时候才能完满呢?”他在夜间偶梦见一神人,说善事难完之故。神曰:“只减粮一节,万行俱完矣。”原来了凡所管辖宝坻县的田地,每亩本来要收银两分三厘七毫税赋,他把当地百姓每亩田应缴的钱粮,减到了一分四厘六毫。

恰好幻余禅师从五台山来到宝坻,了凡就把所做的梦告诉了他,并且问幻余禅师这个梦是否可以相信?幻余禅师说:“只要你行善之心真诚恳切,那么一件善事就可以抵得上一万件善事。况且你减轻全县百姓的钱粮,全县的农民都因你而获福。”

两个雕像表现的就是二人谈做善事,一件顶一万件的情形。

笔者认为蠲免百姓钱粮,乃一等一的善事,不仅在空间上可以一件顶一万件,在时间上还可以传承久远,被世代百姓爱戴。所以在400多年后的今天,当我听到了凡公园、了凡纪念馆、了凡图书馆、了凡书院等名字的时候,一点也不奇怪。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在人民的心中,了凡就是那个死了依然活着的贤德人。了凡在《当官功过格》说:“申请蠲免,使地方得受实惠,算三千功”,“加派增粮,算千过”。他认为让人民得实惠是大善,让人民受盘剥是大过。

与他对照的是,在历史上还有人,可劲儿祸害老百姓。他们横征暴敛、敲骨吸髓,将民脂民膏肆意挥霍,供自己无耻享乐,或者向利益集团输送,求升官发财;或则仅仅是图一个虚名,满足自己变态的成就感,透支国家的物力财力,让几代人都翻不过身。他们这些人就是活着已经死了的人。按照佛家因果论,这些人魂神将堕入地狱受极大苦。

从胡同转过标有“正见”的月亮门,就来到西侧院,有两间屋子,南面的是“省身堂”,北面的是“治心堂”,中间有了凡先生的半身石像,戴乌纱帽、着圆领衫,目光炯炯,注视东方。

省身堂主要展示的是袁黄著作和相关书籍。其中有宝坻广济寺特别赠送的袁黄当日倡议刊刻之《大藏经》全本168 卷。



治心堂中间是一副袁黄着官服画像,有一联在其左右,文字为:“举善德典训铭心昭天地 勤农政精华济世惠古今”,头上也有一个匾额,上书“后乐”两个金字,为曾国蕃所写。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道光十一年(1831年),曾国藩改号“涤生”。自云:“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

曾国藩日记中的“取袁了凡之言”,即《了凡四训》中文字。了凡还在书中说:“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这种知非改过的精神影响了很多人,其中曾国藩是其中之一。

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从了凡纪念馆出来,头脑里不由得显示出这句话。百年旧家积德,其德不局限于一家一姓,家可扩而广之,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宝坻人民也算他家人,袁黄先生所积之德造福了宝坻百姓,至今尚余音袅袅。

曾国蕃因读了凡书的契机而勇猛改过,终成为半个圣人(梁启超语),可见书在某个机缘下可以让人觉悟,从而产生惊人的影响力,所以,劝人读书,读好书一直是很大的功德。400多年前,袁黄助刊大藏经,今天,广济寺又把大藏经送到了凡纪念馆,一啄一饮之间,肯定有很多缘起产生,可以肯定的是,其中的功德是一贯的。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了凡纪念馆是了凡先生思想的伏藏,到此参观者有戚戚于心者,必不缺弘道之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