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孤山又称“小孤矶”,素有“海门第一关”,“长江天柱”,“江上蓬莱”之美称。除了天然的景观,小孤山风景区还留下不少摩崖石刻。4月10日,记者在小孤山采访中获悉,小孤山14处摩崖石刻及碑刻匾额的修缮工程接近尾声,5月份将竣工验收。此次修缮,不仅恢复石刻文物原有的风貌,同时还将防止有害物继续侵蚀文物。
小孤山原是江中石屿,开始形成于两百万年前第四纪冰 川时期。它孤峰独峙,三面环水,直插江心,气势险峻。 除了天然的景观,小孤山风景区还留下不少摩崖石刻。小孤山摩崖石刻及碑刻匾额历史悠久,最早可推至大禹治水时期。秦始皇东巡,勒“中流砥柱”于小孤山石上,盛唐时期小孤山的名字正式见于诗人的笔端。在小孤山山门西南麓及山腰山顶诸崖石和建筑物上发现多处石刻与匾额,经国家及省文物部门专家鉴定,石刻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尚存石刻有元代俞瀚题书“海门第一关”和 “启秀寺”,明嘉靖敕建的御诗碑,叶梦熊“登小孤山”题诗,清乾隆帝篆书“灵昭江屿”和刘韦发草书“云香水翠”,彭玉麟题书的“江上峰青曲终人见”。还有唐代顾况、卢仝,后梁释定法,元代傅若金,明代刘伯温等人诗文,均系清代所刻,这些石刻,书法苍劲遒秀,真草隶篆多体,各有 风骨,真实地记录了小孤山秀丽的风光和人物活动历史。
小孤山景区管理处副主任唐东奇介绍,小孤山石刻作为重要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由于小孤山石刻与匾额多处于露天、半露天的野外环境中,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在自然及人为 因素的影响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污染及风化问题严重,甚至产生开裂、表层剥落等严重影响文物保存的问题。而且随着人类活动及其大气污染的加剧,其病害问题也日趋加重。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其病害问题加以处理,文物所承载的信息与价值也将随着实物的毁坏而不复存在。为此,2024年下半年,小孤山摩崖石刻及碑刻匾额的修缮工作启动,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恢复石刻文物原有的风貌和质感。
记者了解到,本次“小孤山”摩崖石刻及碑刻匾额的修缮,以物理方法为主,化学方法为辅助,对文物进行保护修复,同时 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文物保护修复的针对性及保护完成后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措施。尽量不改变文物周边环境风貌,必要的保护施工后恢复文物周边原有的环境风貌。
此次修缮,确保了文物在型、式、色彩、质感特征上与原文物协调一致。同时,还注重保护文物的历史信息和艺术风格,力求在修缮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留文物的原始风貌。本次保护工程对小孤山区域内的 14 处摩崖石刻及碑刻匾额文物本体进行表面清洗、裂隙修复 与修补加固、表层加固与防护及填色保护处理,文物本体保护总面积约为 54平方米。
唐东奇说,此次修缮严格按照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和理念,结合文物保存状况开展保护工作,去除病害,以满足文物安全保存和展示、研究的需要,最大限度发挥文物的价值。文物经保护修复后可一定程度恢复该 文物的完整性,以展示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且在石质文物适宜的保护条件下可相对长久地保存。
在保护修复工作过程中保证文物的真实性、完整性,实行最小干预,防止对文物产生保护性的 破坏。修复过程中使用的材料遵循可逆性原则,保护工作完成后的摩崖达到整体协调,且具有可辨 识性。最终,确保文物在合适的保存条件下可长期保存,保护效果能满足展览及研究的需求。 根据文物保存状况,在尊重文物的原状基础上,进行修复,使修复部分与本体从视觉效果上协 调。在实施过程中,严格履行保护修复方案,能够小修解决的问题不作大修处理,不扩大保护修复范围,合理和慎重使用化学试剂。对于新材料和新方法时都事先经过充分实验,在确保文物安全的 基础上再进行局部实验,局部实验良好后方才进行使用。
信息来源:精彩安庆综合掌上安庆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聊聊安庆的发展
分享安庆的精彩
欢迎加“精彩安庆”为好友
进群坐一坐